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6)06-0015-10 台湾社会中的“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本该是一个整体,二者相互连结互不矛盾。然而“解严”后发展至今,台湾社会对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区隔愈发明显。当前的“台湾意识”具有双重特征,即包容性与排他性,社会内部突显对于“多元”认同的包容,关注少数族群的利益,而在与对岸争夺“中国”代表的争夺战中逐渐退出后,衍生出对对岸的排他性意识,表现为台湾“主体性”意识的膨胀。其实,两岸本是在共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发展的社会,当前台湾却表现为对这个“大社会”的挣脱。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对于社会的情绪反应也不完全一致,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我们都会有心理反弹,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对社会环境反应的“自尊”意识。“‘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己(正面或负面)的评估,高度的自尊为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以及承诺有着很高的评估。低度的自尊为自我严苛批判过去的经验,并且对未来成就抱着很低的期望。”①在殖民社会中,过低的“自尊”会导致其认为自己的文明是落后的,殖民者的文明是先进的,从而改变认同。过高的认同一般表现在后殖民社会中,因为被殖民的经验而对自我意识的强调愈加敏感。“主体性”意识即是台湾社会对两岸这一“大社会”的“自尊”自我认知反应。 从社会发展上,台湾自1895年后与大陆走上了不同的历史轨迹。后殖民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建构。台湾社会“主体性”意识的延展与台湾社会自身的“殖民经验”、“殖民记忆”形成的后殖民遗绪有着很大的关联。“解殖民没有一定模式,大概有多少种“殖民”模式,有多少种相关的理解,就有多少种解殖民模式。”②因为每个“殖民地”的殖民经验都是不尽相同、纷繁复杂的,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并没有统一的系统性框架。后殖民理论虽发端于文学文本中对身份认同的反思,一个社会的新思想往往产生于文学反思中,而决定其发展的是政治动向,特别是决定一个社会存在意义的身份认同问题。“解严”后至今,台湾社会对后殖民主义的探讨从殖民/被殖民的二重对抗结构转变成更为多元的论述。结合台湾自身殖民地历史经验,以及其“主体性”意识的发展脉络,本文认为台湾社会的后殖民遗绪。包含后殖民主义多元理论中的“现代性”(殖民“现代性”,自我“现代性”)、“多元”认同、自我与“他者”的形塑三方面。基于此,下文将从以上的后殖民遗绪方面分析台湾社会“主体性”意识的建构。 一、“现代性”与台湾“主体性”意识 (一)“现代性”与台湾后殖民社会 “现代性”是社会对现代化意向的判定,包括资本式社会生产力、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不同的判定会影响个人或社会认同的转向。可以肯定的是“现代性”的话语权产生于西方,至今解释的话语权也存在于西方。在殖民时期,殖民国家凭借垄断的权力对殖民地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从输入具有殖民灰色地带的资本化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以殖民文化、殖民压榨对殖民地造成冲击。殖民地“殖民性”的体现是,被奴役者有认为自身的落后而选择臣服于外来的殖民认同,有对殖民者输入性霸权的反抗意识,也有对殖民“现代性”判定的摇摆,在自我认同的选择中迷茫,直至绝望。如今那些曾经受殖民经验影响的社会被称为是后殖民社会,后殖民社会受殖民国家的殖民经验不是殖民国家通过权力垄断自上而下的武力威胁,后殖民社会的现代殖民经验是受占据“现代性”话语权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与控制,而其本身却未能轻易察觉。由于曾经的殖民经验,造成后殖民社会选择解剖自身弱势的一面,巴芭关于后殖民国家对过去伤痛记忆重拾的解释是“回忆,绝不是一种内省或回顾的寂静行动,而是一种痛苦的再记忆。把肢解的过去重组起来,是为了理解现在的创伤”。③在选择对过去伤疤的回忆进行中,后殖民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认清自己是“谁”,“归属于哪个族群”,在对遗留的殖民性摆脱或是选择性臣服的历史长河中奔流向“本土性”意识的凝聚,但推动这长河奔流的其实是潜伏的暗涌,是那依然没有从后殖民社会发展史中消失的,其对“现代性”地信仰。 当前台湾社会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其历史的发展依然是归于“本土性”潮流。但是由于台湾本身特殊的历史遭遇,其与世界后殖民社会“本土性”发展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在世界主流的“现代性”论述中“殖民性”摆脱所选择的对象。国民党的角色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中开始被台湾社会所审视,“国民党政府如果是‘新殖民者’,那该如何看待和国民党一起来台的外省人?是殖民者、移居者、移民、难民、亡命者或是离散者?很明显对于外省人属于哪一类还没办法确定。这一议题的复杂性是台湾脱殖民地化的困难过程,在后殖民地世代的混乱冲突与矛盾的突出表现。”④在构筑“本土性”过程中,台湾社会极欲摆脱的“殖民性”的记忆基础不是外族的殖民记忆,而是来自对“国民党”的统治,而在社会内部对外省人的定义也在尽力摆脱受族群政治的操弄。在台湾社会“脱殖民化”过程的另一面,是对曾统治其50年的殖民“母国”日本表现出的特殊亲近感。可以说,在“脱殖民化”的历史潮流里,台湾社会在抗争争取“本土化”过程中衍生出了“脱殖民”的“自尊主体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