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德国古典美学:中国美学发展的时代主题

作 者:
代迅 

作者简介:
代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思辨方法、美的艺术哲学、审美乌托邦等德国古典美学的思想方法,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西方一系列艺术运动和艺术潮流,与西方现代美学双向互动,通过对艺术本质的重新诘问,表达了对摹仿说的彻底反叛,解构了美的艺术的传统观念,消解了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之间的传统界限。它们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进而反对西方古典美学,其实质是西方美学的现代转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艺术与美学领域不满求变的思潮日益增长,走出德国古典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当代美学正在吸纳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反叛性因素,融合其复杂多元和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绘制新的大美学理论图景,实现从基本版图到总体风貌的全局性变革。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6)11-0140-10

       德国古典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刻影响为国内学界所公认。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当代西方美学理论占据了国内学界注意力的中心,西方古典美学日渐受到冷落,清理德国古典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关系的论著迄今尚不多见。在当今世界艺术和美学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美学需要走出德国古典美学并建立新的理论形态,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美学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中国美学是如何走进德国古典美学的?又应该如何走出?它涉及到中国当代美学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导性学术资源

       现代以来,中国美学受到的西方影响可谓光怪陆离。其中的法国实证主义美学、英美经验主义美学、分析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等,和中国学术传统及现实语境相距较远,在中国长期遭受冷遇,影响不大。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则由于苏联政治气候变动不居和中苏关系起落沉浮,以及苏联美学自身的浓厚的教条主义气息,在中国的影响也受到较大局限。

       德国比较特殊。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学科,经康德、黑格尔、谢林、叔本华、尼采等人,德国古典美学已经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于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中国学者“拿西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德国的古典美学观念、理论和方法等,作为阐释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现成思想材料,乃至于借助西方近代的美学理论及其概念、方法来建构中国美学的现代理论大厦”①,这就是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基本状况。

       中国现代美学先驱王国维深受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的影响,他较早引入了“美学”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有关美学的初步见解,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者。中国现代美学的另一前驱蔡元培留学德国,基本接受了康德美学思想,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美育实施的方法》等文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美学建设的开路先锋。上世纪4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崛起的蔡仪,其力作《新美学》曾被批评者斥为“实际上是折中德国唯心论各派美学的产物”②,由此可以窥见蔡仪美学受德国美学影响之深。

       把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推向体系化的当代中国美学大讨论始于1956年,这场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诞生了王朝闻主编的《美学原理》。该著初稿完成于1961-1964年,1981年经修订后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这是1949年以后第一部系统和权威的高等学校文科美学教材,奠定了国内后来美学理论的基本面貌。参加过编写工作的有李泽厚、刘纲纪、马奇、洪毅然、周来祥、李醒尘、朱狄、叶秀山、杨辛等国内美学名家。朱光潜翻译的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早在1959年已由人民出版社印行,该卷包含了黑格尔美学基本理论的主要逻辑构架,包括研究对象、美学研究方法、自然美与艺术美、天才与想象、风格与独创等;第二、三卷由商务印书馆于1979年推出。宗白华翻译的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韦卓民翻译的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由商务印书馆1964年推出。这些重要的美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定型期大致同步,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可谓雪中送炭,适逢其时。

       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影响是有差别的。上世纪50-70年代,受苏联学界以及尼采与德国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关系影响,尼采在中国学界成为禁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难以被当时中国学界主流的唯物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所接纳。康德尽管在美学史上享有盛誉,但是当时国内学界对康德的评价相对比较负面,宗白华认为康德“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美学”③。李泽厚90年代曾回顾说“康德在中国埋没的时间太久了,讲康德的文章在中国极少”④。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译本1985年出版。谢林的《艺术哲学》中译本迟至1996年才推出。

       黑格尔在德国古典美学诸家中享有特殊地位。西方学者指出:“对德国唯心主义时期的美学做出最具实质性和永久性贡献的是黑格尔的著作。”⑤更重要的是,黑格尔在当时中国的境遇也比较好。朱光潜赞叹说:“黑格尔在哲学中确实达到超过前此一切哲学家的成就。在美学方面也是如此。”⑥他进一步建议说,“对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美学》这部书是值得细读的”⑦,并详述了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书籍虽是汗牛充栋,真正有科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就是19世纪初期的黑格尔的《美学》。在哲学方面总结了他以前两千多年的发展,在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年都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美学这个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都极为关心,发表过一些卓越的见解。但是由于他们后来转到更重要更迫切的经济学研究和工人运动,虽没有完全抛弃美学和文艺理论,却没有来得及……把他们自己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的教导加以汇总和总结。⑧朱光潜在这里把黑格尔《美学》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并列,视为西方美学史上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朱光潜下笔审慎,未能明确标举黑格尔在美学方面有高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权威,但是把对黑格尔《美学》的细读提到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高度,实际上是含蓄地表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精力是在经济学和工人运动方面,黑格尔《美学》才是这方面最重要的理论遗产和真正权威。朱光潜、宗白华等人对德国古典美学有深厚研究,是引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一代宗师,朱光潜撰写的《西方美学史》是国内西方美学史的开山之作。他们的这些观点在国内学界具有导向性。

       《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当今最热衷解释黑格尔的,当属马克思主义阵营”⑨。中国和西方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和各自的学术传统,但是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的理论渊源这一点上并无异议。5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美学理论建设的轴心是服务于当时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然和黑格尔有着直接师承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美学方面没有系统和完整的论述,那么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设过程中,黑格尔便顺理成章地发挥了或隐或显的替代性和主导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