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朱二氏的“四声互用”说 “程朱”连言,大概马上会想到的是宋代的理学大师。但本文讨论的程朱二氏“四声互用”说,属于小学即传统语言学范围,并非理学。虽然其中的“朱”还是程朱理学的朱,但“程”却不是程朱理学的程。这个“程”是指著述《古韵通式》一书、首倡“四声互用”之说的宋代古音学家程迥。 《宋史》卷四三七《儒林七·程迥传》云:“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家于沙随。靖康之乱徙绍兴之余姚。”此传记载程迥的里贯颇详,生卒年却不明。其主要仕履:登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第,历任泰兴尉、德兴丞,知进贤、上饶等县。总之,其一生任职于地方,犹如今天的基层干部,才高用小,故朱熹有“如此等人老于州县,深为可惜”①之叹。关于他的师承,此传云“迥尝授经学于崑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授经”二字,四库总目提要写作“受经”,②虽曰“授、受”古可通用,但宋代早已施受异名。今按,在程氏的著作《周易章句外编》中有“闻人茂德先生谓迥曰”③的句子,既称“先生”当是“受学”,提要是也。 程迥是宋代知名学者,与大儒朱熹结文字交。程年长于朱,朱子尊之为沙随程丈。《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④卷三十七收录的“答程沙随书”多达十篇,另于《别集》卷三又收了“致程沙随可久”书信两篇。书信中大多谈学问道,往复论难,议论热络。程氏通经学、史学、小学,尤精于《易》,著述颇丰。朱子称其“著书满家,足以传世,是亦足以不朽”。⑤《宋史·程迥传》录其著作多达19种,但大多佚失,今所见收于四库者有《周易古占法》《周易章句外编》两种。若论韵学著作,19种目录中仅有《四声韵》1种,未见《古韵通式》。或许《古韵通式》主要讨论“四声互用”问题,故又有“四声韵”之异名?然两个书名均不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文献通考·经籍志》以及《宋史,艺文志·小学类》,可能流传未广,宋末元初即已佚失。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有一个简单的记述:“程迥《古韵通式》一曰四声互用,二曰切响通用。略于《文选》《诗》中类出五十余条,复以经证,一目终焉。”⑥从这个只言片语中,大概可以推知,该书篇幅不大,不分卷,书中提出了“四声互用、切响通用”两条古音原理,同时从《诗经》《文选》等古籍中列举50余例证之。不知为何《四库全书总目》提及该书时却说“迥书以三声通用,双声互转为说”。⑦王力先生根据四库提要来介绍这本早期古音著作云:“我们只知道他以三声通用,双声互转为说,其详不可考。”⑧ 程书失传,缺乏直接文献,的确难知其详。笔者仅从他的《周易章句外编》发现1条语料与该书相关,曰:“学者当本末俱举,小学亦不可废。《小象》有声韵,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下音户。与《诗》在南山之下同。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咎音咎繇之咎,读为上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庆音羌。古人文字中多此类。盖四声与切响,皆借用,不可不知也。”⑨显然,这个被称为“不可不知”的“四声”“切响”,就是“四声互用”“切响通用”的简称,程氏指出无论是“四声”还是“切响”,“皆借用”。何为“借用”?从本段文字所举实例来看,“下音户”,下借用户的音,是韵变声不变,属于“切响通用”例;本读平声的“咎繇之咎”(广韵古劳切)读为上声,乃借用“暠”之音,是调变,声与韵类不变,属于“四声互用”例;而本读去声丘敬切的“庆”,借“羌”之音读之,声调有去-平的变化,韵有庚-阳的变化,前者属于“四声互用”,后者属于“切响通用”,故“庆音羌”是综合的借用。 朱熹文集《别集》卷三《与沙随程可久(之一)》中有一段专门讨论《古韵通式》的文字(下文简称为“与程书”),朱熹还在其他场合以及《诗集传》中提及或运用到了程氏古音学。笔者收集此等语料,据以考证“四声互用、切响通用”的实际内涵,指出“所谓‘四声互用’说的是在入声兼配阴阳的前提下,一个以入声为枢纽的兼配阴阳的四声相承韵系诸韵之间可以互相通押。‘切响通用’则指声母相同的音节之间,即具有双声关系的音节可以通用”。[8]4要而言之,两条原理,一言韵通,一言声通。 从现有材料来看,虽然程书不传,但程氏的理论在宋代无疑是有影响的,⑩尤其得到了朱熹的重视。朱熹“与程书”中说:“《古韵通式》,简约通贯,警发为多”,可谓赞誉有加。他甚至还引述程说来评论吴棫的古音学云:“沙随程可久曰:吴说虽多,其例不过四声互用、切响通用二条而已。此说得之。”(11)说程氏的“二条”“得之”,大概只是一个原则上肯定的说法,在“四声互用”与“切响通用”两说之间,朱熹其实主要采信的是“四声互用”。这不但体现在“与程书”中他非常肯定地说“四声互用,无可疑者”,而且在古籍整理中他自己也大量地加以了运用。据笔者统计,《诗集传》中根据四声互用原理作叶音者有237字条,(12)其运用之自如娴熟,涉及语例之丰富,较程氏原著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四声互用”由程氏首发于前,朱氏响应于后,实乃程朱二氏之共倡矣。 但对于“切响通用”,朱熹的态度颇为消极。“与程书”在充分肯定了四声互用之后,接着说:“‘切响’二字,不审义例如何?幸望详赐指谕。”我以为,这个客气的请益之辞,实际表达的是不太认可的意思。相应地,在《诗集传》的叶音中,可断为据“切响”而做出的叶音少之又少。笔者曾指出约有3例叶音可看作是运用了切响通用的原理,但同时又有古书异文或谐声偏旁等证据。[10]整部《诗集传》几乎看不见有单独运用切响通用原理叶韵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