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加工神经机制的特异性与一般性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辉,男,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心理语言学,代表作:Teaching Chinese Literacy in the Early Years:Psychology,Pedagogy,and Practice,E-mail:huili@hku.hk。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综述了汉字加工神经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汉字加工的神经中枢;(2)网络通路;(3)神经机制的一般性和特异性特点。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1)左侧前额叶中部,尤其是BA9,可能是汉字加工的中枢;(2)汉字与拼音文字阅读具有不同的脑网络通路。随后,研究总结了汉字书写加工的神经机制、书写与拼音打字的差异、镜像神经元研究等汉字加工的最新进展。最后,批判性地分析了有关汉字加工的通用机制与特异机制的争议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3 期

字号:

      中文与英文在语言文字系统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对中文的脑认知研究引起了国际神经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普遍的研究假设是:汉字与字母文字加工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神经心理机制。为此,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家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文献综述,重点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汉字加工的神经机制、汉字书写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文字加工神经机制的特异性与一般性等争议问题。

      2.汉字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与争议

      2.1 汉字加工神经中枢

      人类大脑左前额中回区域(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LMFG)在一般情况下对认知控制和协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Miller,and Cohen 2001;Perfetti,et al.2013)。左前部额叶包括了许多脑区:BA8、BA9、BA10、BA45和BA46。这些脑区主要参与了一些范围广泛的高层次认知任务,包括生成颜色和动作词语(Martin,et al.1995);为说明真相和欺骗做准备,执行具有欺骗性的回应(Ito,et al.2012);处理语义不一致和错误监控(Balconi and Vitaloni 2012);还有感知、反应选择、执行控制、工作记忆、情景记忆和解决问题(Duncan and Owen 2000)。

      有关汉字加工的普遍结论是:左前额中回区在加工汉字这种意音语素文字的时候比在阅读拼音文字(如英语)的时候表现出更强的激活。首先,左前额中回在阅读汉字的过程中,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加工文字的“视觉正字法形态”。在加工非字母语言的汉字时,我们更多地强调视觉正字法的信息,较少关注对音素的加工,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中文读者左前额中回的神经网络,与拼音文字读者相应位置的脑活动映射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脑区在中文正字法中的功能也得到了证实(Liu,et al.2007)。随后,有研究指出左侧额中回脑区可能负责语音和语义的分析。但是汉字错综复杂的文字形态让其加工过程更倾向于引入自动的视觉正字法加工,所以LMFG的功能也可能是协调与整合不同的文字特征。作为可能的工作记忆功能之一,该区域可以同时管理多个资源,以获得更高的加工负荷(Tan,et al.2001;Tan,et al.2003)。

      通过比较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汉字加工过程中的大脑活动,研究者证实了失读症患者在左额中回BA9和BA46区域表现出结构性发育不良(Siok,et al.2008;Siok,et al.2009),这一脑区不同于英语失读症患者在左侧颞顶枕和枕颞等区域(Paulesu,et al.2001;Hoeft,et al.2006)发育不良所表现出的神经生理缺陷。随后又有研究证实,中文失读症患者左侧额中回的激活与正常阅读者相比更加微弱(Siok,et al.2008)。最近,一个关于汉字加工的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和回顾了现有的中文字形、字音和语义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明确指出了BA9在汉字加工中的重要作用:BA9参与了中文语义到语音转换的加工过程,参与了汉字字形到语义的映射,汉字字形到语音的转换、工作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等(Wu,et al.2012)。左脑前部额中回区域与汉字阅读之间的联系,已经被众多科学家运用各种实验任务进行了验证,有关左脑前部额中回区域与汉字加工各分项技能(语音、视觉、字形、正字法、部首、快速命名、书写)之间的相关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因此,可以认定LMFG特别是BA9在汉字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当于汉字阅读的加工中枢。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与英文阅读相比,顶叶区域(主要是顶内沟BA7和BA40)在中文认知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脑区的功能障碍会导致中文阅读障碍。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中文和英语阅读可能调用了完全不同的脑神经网络。中文失读症患者在物理尺寸判断任务中,左侧顶内沟区域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激活程度;在汉字认知任务中,特别是在阅读一致性比较高的文字时,额叶的左侧额下回和额中回、左侧颞顶区域(包括顶下回和左侧缘上回)表现出很高的激活现象(Lee,et al.2010)。有研究建议,这一脑区可以作为监测中国儿童失读症的一个有用指标,因为中文阅读障碍患者在这一脑区普遍存在功能和结构的畸变(Siok,et al.2008)。

      2.2 中文加工的脑网络通路

      中文加工的大脑网络通路是怎样的?它和英文阅读所涉及的脑网络有什么区别呢?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在上个世纪,因为没有可靠的测量工具来“观测”大脑内部活动,学者们需要用行为学派的方法去观察汉字加工,推测这一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1990年代初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研究者们提供了便捷方式,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事件相关电位(ERP)、近红外线(fNIR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活体大脑,完整地绘制语言加工在大脑皮层上的映射。借助脑成像技术,自2000年起许多关于中文的功能性神经成像研究已经相继开展,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包括:视觉文字识别的大脑机制(Tan,et al.2000;Chee,et al.2001;Kuo,et al.2001;Tan,et al.2001;Chen,et al.2002;Fu,et al.2002;Liu and Perfetti 2003;Xiang,et al.2003;Li,et al.2004),汉语的声调和声调感知(Gandour,et al.2000;Klein,et al.2001;Gandour,et al.2003a),元音和辅音加工(Gandour,et al.2003b;Siok,et al.2003),被动的言语产出、句子的语法和语义的分析(Luke,et al.2002),语义加工等(Chee,et al.1999;Chee,et al.2000;Klein,et al.2001;Pu,et al.2001;Tan,et al.20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