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有个有趣的问题。 这人问了:古代的清官,为什么叫“青天大老爷”,而不叫“蓝天大老爷”? 提问者推荐的最佳答案是:所谓青天就是光明的意思,光明正大是为官清正廉洁的代名词,说包拯是包青天是因为人民认为他执法刚正无私,使人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的意思。 咱先不论这答案是不是有史可查,但一说起“青天大老爷”,举例多是这包拯。说起包拯,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大名鼎鼎。他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清官形象以戏剧的形式广为流传,他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风格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被大家称为“包青天”。 可能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从公元1027年考取进士至1062年在枢密院副使职位去世,包拯当了35年的官,22年是具有审计职能的官职。 宋代可谓“家大业大”,经济规模、财政收支规模比较大,与审计相关的机构设置也较为复杂,这类不同监督机构间工作虽有重叠交叉,有时还存在职权混淆,但是对保障庞大的财政收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咱来看看宋代负责审计工作的官职。据《中国审计史》记载,北宋中期,中央和地方都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例如,中央三司属下三部勾院、都磨勘司等都具有审计职能;地方则由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通判、丞簿等兼职负责和审计相关的工作。宋承袭唐制,置有御史台,在监察百官财政经济活动中审计职能得到加强。包拯当过的官: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提点刑狱使、三司使等官职,多是对财政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官职,与审计相关。 包拯当官儿的时候,距宋太祖开国已约七八十年,开国时那种朝气蓬勃、励精图治精神已逐渐消退,出现了因为冗官、冗兵、冗费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因为辽夏在边境挑衅而产生的军事危机以及因爆发农民起义而产生了统治危机。包拯敏锐地意识到,财政危机是激化各种矛盾的根源,解决财政问题是稳定社会、维护政权的当务之急。 据史料记载,1049年,当时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的包拯经过调查研究,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用大量丰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目前吃闲饭的官吏和士兵太多,提出应该裁员并减少支出的建议。这之后,包拯又陆续为改善当时的财政状况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反复向皇上进谏“薄赋敛、宽力役、救饥馑、戒兴作”,主张采取减少苛捐杂税,体恤民众疾苦,不能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等举措,以解一时之难;同时,他在食盐、采矿、政府采购等方面也采取许多积极措施,力求既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力,又整顿吏治缓和官民关系。他站在一位审计人的角度对国家的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包拯曾六次弹劾宋仁宗的岳父张尧佐。因为女儿得宠,张尧佐仕途一帆风顺,而且多是管钱管物的肥缺,直至掌管全国财政大权,面对日益窘迫的财政和日益骄奢淫逸的张尧佐,包拯仗义执言,先后六次上书弹劾,终于让宋仁宗采纳建议,终止了张尧佐的升迁。 当然,这也与包拯视廉如命、疾恶如仇的个性有关,他始终将“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作为自己做官、为人的信条。对于贪赃枉法者的处理,包拯建议宋仁宗,一定要依法处理,决不能轻易饶恕,即使遇到大赦,也不再启用。他忧国忧民,不害怕打击报复,一辈子义无反顾与腐败行为斗争到底,这才把“包青天”的美誉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