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建立一套理论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理论体系的结构问题。查阅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文献,系统论述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少,一方面是结构化研究不足,缺少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研究;另一方面是缺少系统化,即用结构化的基本理论推导应用理论,并解释和指导内部审计实践。我们研究内部审计理论体系首先需要立足于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一、内部审计理论体系及其结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据此,内部审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审计理论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内部审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和内在逻辑推理关系的系统。按照内部审计理论体系各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内部审计实践特点,可以将内部审计理论体系划分为内部审计基础理论、内部审计概念理论、内部审计应用理论和内部审计实务理论四部分。 1.内部审计基础理论。内部审计基础理论是探索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学科的基本原理、构建理论要素的逻辑结构和建立实践的指导标准的基础知识体系。内部审计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内部审计的历史、环境、动因、假设、本质、目标、职能等基本审计要素概念。 2.内部审计概念理论。内部审计概念理论是研究内部审计基础理论中延伸的以及内部审计实践中首要面临的概念内涵,是依据基础理论推导出来的理论要素知识体系。内部审计概念是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理论连接桥梁,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逻辑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内部审计的主体及客体、性质、原则、标准及规范、责任、种类及关系、职业道德等。 3.内部审计应用理论。内部审计应用理论是关于内部审计实践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理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多数内部审计活动。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关系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内部审计技术方面的证据、依据、报告、方法和技能等。 4.内部审计实务理论。内部审计实务理论是根据基础理论、概念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是解决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做的问题,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内部审计实务理论在理论深度和理论范围上,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和业务形式的创新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内部审计实务理论按照不同的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舞弊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 作为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内部审计理论必须有一个结构,即内部审计理论结构。借鉴蔡春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定义,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是内部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亦即内部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内部审计理论的不同层次,其要素结构的逻辑性、紧密性互不相同。其中基础理论方面的理论结构是基本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一致性和较强的稳定性,是理论结构核心。概念理论方面的理论结构,因为概念的离散性而内部结构较为松散,但作为基础理论的直接推导,则和基础理论保持着较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应用理论方面的理论结构,因具备管理及项目的一般特征,在结构上具有自己的逻辑特性,同时保持了与基础理论和概念理论的一致性。实务理论因业务种类的差异,内部结构松散,但在逻辑上与基础理论、概念理论和应用理论具有一致性。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内部审计理论要素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什么要素是这个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这是构建内部审计理论结构需要首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逻辑起点是内部审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决定了其他要素的理论性质和逻辑关系,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关内部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文献很少,以下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关于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自审计理论形成开始,国外学者就对审计理论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我国学者在借鉴研究并提出不同理论观点的同时,也系统介绍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成果。如蔡春(1994)、刘明辉(2006)及沈征(2013)均对理论结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刘明辉(2006)总结审计理论结构的主要模式有:(1)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起点模式。1961年,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第一次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由一个核心五个层次构成,一个核心是以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为核心,五个层次是基本哲学、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规则和实务应用。莫茨和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奠定了后来学者研究的基础。(2)尚德尔的假设起点模式。1978年,尚德尔发展了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他在《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假设、定理、结构、原则和标准五部分组成。(3)安德森的目标起点模式。1977年,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外部审计学》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可概括为由六个要素组成: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过程(包括程序计划、实施审计和审计报告)。(4)汤姆·李和大卫·费林特的本质起点模式。1984年,汤姆·李在《企业审计》一书中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由本质与目标、假设和概念递进组成;1988年,大卫·费林特则在《审计理论导论》中提出“本质和目标、假设、概念、标准”是审计理论结构的模式。他们都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对审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审计本质导向型也是近年来被许多学者接受的一种代表性的观点。 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理论要素的构成及排列顺序不尽相同,但主要观点集中在目标起点、本质起点,如萧英达1991的目标起点论以及蔡春1994的本质起点论。此外,我国学者也提出了环境起点论和动因起点论等观点。刘明辉在其2006年所著的《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提出了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观点,审计理论结构由审计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相关理论五个层次所组成。其中:审计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分别是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和审计目标。刘静、李保刚(2005)提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审计理论的要素应包括审计动因、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技术、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和审计报告九个审计理论要素。基于这九个要素,审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结构包括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