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读音是日语汉字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现为多种读音,首先在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音读和训读,而音读又可以分为吴音、汉音、唐音(唐宋音)、惯用音(百姓读音)和现代音;训读则可以分为正训(字训)、熟字训和当字训。所以,一个汉字就会出现数种不同读音,例如,“生”字有一百多种读音[1]651。音读一般来自中国的汉字读音,规律性较强,训读的读音则自由度较强,变化多,但是它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日语词典中查找“训读(くんとみ)”一词的解释为空白,词典会提示转查“训读(くんどく)”。实际上“くんとみ”和“くんどどく”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单词的日本式读音而后者是指古汉文的日语读法。通过查找“字訓(じくん)”才能找到日语汉字训读的解释。 《日本語教育事典》中对“字訓”的解释是:因为汉字的基本性质是表意的,结合汉字所具有的意义、用法,适应日语的读法,并且固定下来,这就是字训[2]477。 中国著名的日语教育家、语法大家陈信德先生在《现代日语实用语法》一书中指出:汉字输入日本以后日本人才开始有文字。但在这以前日本民族当然有它固有的民族语言,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日本人利用汉字来记载自己语言的时候,对固有词汇的记载只好利用汉字的形和义,不管它原来的发音。也就是说,字是汉字,意义是日汉共通的,读法是日本的。汉字的这种读法叫作训读[3]35。 日本汉字是由字形、字义和读音构成的,其读音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汉字一般字与音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常用字中约有十分之一为多音字),日本汉字的读音却是一对多。在2010年日本政府通过的新《常用汉字表》中有汉字2 136个,它的读音(含音读和训读)则有4 388个[4]223。形成日语汉字多种读音的原因在于它的音变多样化,日语汉字读音音变规则有7大类74小类[5]75。由此可以说明日语汉字读音的可揉性、多变性和自由性。本文从中国中古音韵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入手,利用日语汉字读音的变化规则,来验证中国古音韵和日语汉字训读的关系。 汉语音韵中音素较多,而日语音韵中音素较少,汉语音韵和日语汉字字训(训读)的对比研究较为错综复杂,笔者首先就中国中古音韵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的汉字与日语训读的关系做了比较研究。关于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等汉字与日语训读ナ行和マ行的对应关系研究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进行叙述,本篇主要就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等的汉字与ナ行和マ行以外的日语训读对应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等汉字日语读成ラ行音 日语的古代语音中没有拨音“ん”,在转移中国中古音韵山摄、臻摄、咸摄、深摄等韵尾时采用添加元音的手法,构成日语汉字的训读音。中国中古音韵中前鼻音韵尾分为两个方面,文、元、山、真、臻等韵尾为n音,咸、侵、谈、深等韵尾为m音,朝鲜语读汉字时二者分得十分清楚,日语则不分,如“金”的中古音为见母侵韵,拟音为“
”,朝鲜语读作“kimu”,日语读做“kin”。日语在转换中国中古音韵时n和m是不分的。但是,在处理n和m时,由于古代日语没有拨音“n”这个音素,故日语采取在n后添加元音,形成开音节。古代日语在移植韵尾n、m时二者混成一团,有时读成ナ行音,有时读成マ行音。由于ナ行音和ラ行音发音部位相同,有时也读成ラ行音[5]75。 ナ行音和ラ行音是中国一些南方(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人学习日语语音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二者发音部位相同,调音法不同,前者是前鼻音,后者是弹音。古代日本人在听到二者时将其混淆,将ナ行音发成ラ行音,例如: “麈”中国中古音为定母真韵,拟音为“dien”,日语音读吴音读作“じん(ぢん)”,汉音读作“ちん”,这里取汉音“ちん”,ナ行音和ラ行音发音部位相同,古日语将韵尾“n”加上元音,读成ラ行音,“麈”的日语训读成为“ちり”。 “敦”中国中古音是端母文韵,拟音为“
”,日语音读吴音汉音都读作“とん”。“とん”中“と”转音成为“つ”[6]5,韵尾“n”转变成“r”,加上韵尾“n”,“敦”的日语训读成为“つる”。福井县中部城市“敦賀市”的发音就是读成“つるがし”。之外,“敦賀港”“敦賀半岛”“敦賀平野”“敦賀湾”“敦賀道”中的“敦”都读作“つる”。 “群”中国中古音是群声文韵,拟音为“
”,日语音读吴音读作“ぐん”,汉音读作“くん”,这里取吴音“ぐん”。“群”韵尾“n”转变成“r”,加上韵尾“u”,“群”的日语训读成为“ぐる”。群馬县的发音为“くんまけん”,“群馬”的古代音训读为“ぐる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