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方言考本字“觅轨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悟云,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语文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根据作者提出的方言考本字“觅轨法”,对现代汉语方言数据库中1000多个韵母为u的读音作了历史层次分析,并以“抱、草、搅、姥、匏、堡、煲”为例,作了本字考释,指出这类韵母如果用传统方法无法考求本字,但可将其作为上古幽、侯部的滞后层进行本字考。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新语法学派认为,带某个音的一组词,到另一个时代变成另一个音,会是无例外的变化,如果有例外,一定有可以解释的原因。后来,王士元指出,不同词汇的音变速度会不一样,这就是词汇扩散理论。潘悟云(2010)则指出,当一组词按照同一条语音链变化的时候,大部分的词会变成某一个音,叫作主体层。但是,可能有个别词,因为某些原因变化比较慢,会停留在这条音变链的更早的阶段,叫作滞后层。还有个别词,可能会变得更快,叫超前层。例如,中古的歌韵锐音在北京话中按如下的音变链变化:a>>o>uo,大部分的歌韵锐音已经变成uo,如“拖”,但是像“他那大”这类高频词,会停留在更早的a类音,成为滞后层。

      传统的考本字方法,就是在主体层中寻找音义相匹配的字。例如,有个读音为的词,意思为矮子,想考证5是哪个字,就要先在主体层中考定其对应的中古音韵地位。声母为、声调为35的字在主体层中为从母。韵母读uo的从母字在主体层中可能对应于歌韵与铎韵。于是,根据这些音韵地位我们在《广韵》中找到一个语义与其匹配的“矬”字:“短也,昨禾切。”

      但是,有许多方言僻字因为音变的滞后,用传统的方法会找不到本字。笔者曾在《方言考本字“觅轨法”》(2015)一文中提出考本字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音变轨迹,在滞后层中确定该字的音韵地位,再结合语义关联,确定其本字。本文讨论其中的一种特例:方言字的韵母如果是u,对应的主体层通常是模韵,但是在模韵中往往会找不到本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该字可能属于更早历史阶段u的滞后层。u在各地方言中经历了以下的音变:。当一些字在方言中变成,甚至au的时候,有些方言字可能仍然停留在u的阶段,成为滞后层。上古的幽部是u,上古的侯部是o,但是在稍后的阶段o高化为u。幽、侯两部到中古会变成豪、肴、侯等韵。本文提出一种考本字的方法:现代韵母读u的字,可以在豪、肴、侯韵中寻找本字。下面是几个例字。

      二、现代韵母为u的方言本字考举例

      

      在浙江“抱”字韵母作u的不是只有丽水方言一个点,还有杜泽、浦江、义乌等地。另外,全国各地“抱”字韵母作u的方言还有:广东的从化、深圳,广西的富川、龙胜,河南的内黄、嵩山,湖南的道县、江永,山东的博山、昌邑、东明、利津、寿光、烟台、诸城、淄川,山西的长治、定襄、介休、岚县、临县、临猗、陵川、蒲县、祁县、清徐、太谷、太原、万荣、文水、忻州、阳曲、原平、运城、长子、左权,陕西的白水、宝鸡、澄城、韩城、合阳、麟游、三原、旬邑、延长、延川、耀县、宜君。

      

      温州话中有个读作ku3的动词,与“鼓”同音,意思是搅拌。根据温州方言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这个读音应该对应于中古的见母模韵上声,但是在古代字书韵书的模韵字中找不到相关语义的字。因为ku3也是一个高频的方言俗字,所以我们就可以试着从u的滞后层中寻找它的本字。最后确定见母肴韵上声的“搅”即其本字,上古音kru。这个字的韵母一直未变,在温州话中成为滞后层ku3。“搅”读作ku3的还有浙江丽水、福建古田。

      “姥”字也是一个后起字,其本字应该是“母”。未婚年轻女子为“女”,已婚年长女子为“母”。《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其中的“母”即年长女子的通称,为后来“姥”之本字。《水经注·河水一》:“三女变为老姥。”“老母”已写作“老姥”了。“母”上古属于之部,后来为什么读入明母模韵了呢?原因是上古之部三等的唇音变为了中古的尤韵,如“痞衃肧紑秠萯蝜偩谋殕”等字,但是仄声明母都失去了三等介音,变为了侯韵,如“母苺拇畮”。可见“母”在上古以后有以下的变化:>miu(尤韵)>mu(侯韵)。侯韵后来发生了裂化:。但是“母”字变化到mu的阶段,就作为滞后层不再发生变化,而与明母模韵字合流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