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口岸、新式教育与近代经济发展:一个历史计量学的考察

作 者:
林矗 

作者简介:
林矗,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上海,200433,邮箱:lin.chu@mail.shufe.edu.cn。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建立唯一的近代府级横截面数据,考察了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通商口岸对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即距离通商口岸越近的地区,城市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包括中国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推广辐射,进而促进了近代人力资本的发展,最终决定了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历史冲击对经济发展长期影响的历史计量学文献,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如何利用港口等交通枢纽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历史经验方面的借鉴。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一、引言

       20世纪初的中国是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工业化有了长足进步。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如当时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带作为中国当时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左右。①在近代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地区,从1895年至1912年中国民间投资设立的厂矿共549家,其中“上海83家,武汉28家,天津17家,广州16家,杭州13家,无锡12家,其他省份共计380家”,②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如,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市工人收入差距亦十分明显。上海1929-1930年城市工人每家全年收入达416.51元,而在南宁1932年城市工人每家全年收入仅为298.56元。③

       关于近代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资源条件、交通环境、经济政策和开放程度。在自然资源条件方面,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了近代的工业布局;④在交通环境方面,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也进一步加深了地区间经济活动的差异;⑤经济政策主要指19世纪中叶兴起的洋务运动,因其兴办的军事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江城市,进而带动了民族资本的迅速发展和不均衡分布。⑥

       开放程度即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通商口岸,截至1894年又陆续增辟35处,这些通商口岸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在相关研究中,关于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发展的争论依然存在,且以往文献均未对通商口岸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作深入分析。近年阿西莫格鲁(Acemoglu)等通过对大西洋贸易的研究发现,具有大西洋贸易通道的国家在1500至1850年间经济发展较未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国家发达。⑦他们提供的解释是,大西洋贸易不仅本身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贸易会间接地影响国家的制度安排,而后者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有更进一步的影响。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地区类似于大西洋贸易城市,但是两者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不尽相同。贾瑞雪曾通过双重差分方法,估计1920年时通商口岸地区城市化率是其他地区的三倍,且她假设认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规则是背后的主要机制,而非地理或制度因素。⑧但人力资本是否等同于近代的新式教育,后者是否促进了近代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

       虽然历史学家们早已探讨过通商口岸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⑨但始终没有研究指出通商口岸与近代新式教育或人力资本的相关性。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传统教育(科举制度)早已病入膏肓。随着十九世纪中叶后西方列强相继在中国沿海沿江地区开辟通商口岸,他们除了在这些地区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外,也把西方近代的工业文明、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移到这些地区,并进一步向内地传播和推进。可以说,通商口岸作为最早接受新式教育的发源地,⑩“既是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桥头堡,也是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摇篮,更是教会学校传播西方文化的首选地”。(11)

       同时,近代新式教育者由于掌握了近代工业需要的知识技能,逐渐涌入城市带来了近代一波城市化浪潮,也促进了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往研究鲜有涉及新式教育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近年仅有管汉晖等利用传统书院与教会学校的资料数据讨论了我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后教育发展及地区不平衡的决定因素,认为教育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2)此外,还有文章利用微观的铁路工人工资数据探讨了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对工资差异的作用,并指出教育的现代化在近代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方面的重要作用,(13)但其并未指出近代新式教育的起因以及对近代经济发展分化的潜在影响。因此,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究通商口岸、新式教育与近代经济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本文潜在的假说是,近代通商口岸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其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包括中国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推广辐射,进而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了近代城市化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

       因此,为检验以上假说,本文构建了一套通商口岸、新式教育与近代经济发展的府级横截面数据,通过历史计量学方法对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效应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通商口岸对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即距离通商口岸越近的地区,城市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同时,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包括中国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推广辐射,进而促进了近代人力资本的发展,最终决定了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外,本文进一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揭示了通商口岸在推广近代新式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