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人经营类贷款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出于绩效考核的压力,违规操作,导致信贷资金绕道进入“两高一剩”行业、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引发对公与零售业务风险交叉,形成较大风险。 当前大额经营类个贷存在的风险点 利用虚假资料、不实财产信息,违规准入个人贵宾客户,办理大额个人经营类贷款供房地产企业使用或参与民间融资,导致贷款形成较大风险。部分中小微企业股东或自然人通过篡改、伪造营业执照等申贷资料,或从民间拆借资金,以时点存款冒充日均金融资产虚增个人财产,迎合商业银行贵宾客户准入标准,套取银行大额个人经营类贷款,部分单笔金额达1,000万以上,有的甚至大大超过了一般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信贷资金流入中小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形成较大风险。 授信、用信管控不到位,在法人客户已充分用信的基础上,继续对其股东或关系人发放大额经营类个贷,用于“两高一剩”行业或助推企业过度融资、盲目扩张,导致信用风险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在法人贷款准入环节,需要评级、授信、用信等程序,并受相关行业信贷政策的约束。而个人经营类贷款,由于发放对象为个人,按照常理来说,个人经营类贷款的单笔金额较法人贷款低,因此在客户准入及授信、用信的管控方面相对法人贷款门槛低、管控力度弱。但大额经营类个人贷款模糊了个人贷款与法人贷款的管理边界,其融资金额、融资用途与法人贷款基本相同,部分经营类个人贷款的融资金额甚至更高。部分商业银行用个人贷款的风险控制体系来管理法人贷款,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特别是近年来部分“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在银行法人贷款申办受阻的情况下,以企业股东及其配偶亲属、公司员工等名义,跨区域、跨金融机构申办大额经营类个贷,实际用于“两高一剩”行业。一些已经充分用信的法人客户,通过以上方式在银行申请大额经营类个人贷款,过度融资、盲目扩张,这些风险在经济下行期集中暴露,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良贷款激增。 违规发放大额经营类个贷,出现风险后用法人贷款进行置换或贷甲收乙,延缓风险暴露。部分大额个人经营类贷款客户在贷款出现风险后,为规避个人信用不良,影响企业融资,将个人经营类贷款转换为法人贷款,或通过向其关系人发放新的个人贷款,归还老的个人贷款,以此延缓风险暴露。 大额经营类个贷的审计核查要点 关注是否存在用大额经营类个人贷款替换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降低准入要求,变相介入高风险行业和高风险客户。一是关注与大额经营类个贷客户相关联的企业现在或之前是否在商业银行有贷款;是否存在贷款主体从法人贷款向个人贷款转移的现象。二是大额个贷资金是否流入“两高一剩”行业、股市、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 关注信贷授权管理。一是关注大额经营类个贷的审批或用信权限是否下放到支行,在同等授信金额下,个贷的权限管理是否明显较法人贷款宽松。二是关注是否存在通过增加用信品种、用信笔数、向亲属或关系人发放贷款等方式,化整为零审批发放大额经营类个贷,规避单笔授信管理权限。 关注大额经营类个贷的经营绩效。一是审计中可对大额经营类个贷与中小做法人贷款,在定价、拨备计提、经济资本测算等方面作对比,看是否存在人为将法人贷款以大额经营类个贷的形式发放,变相调整信贷产品科目,减少贷款拨备计提,虚降经济资本占用,从而达到美化财务报表、粉饰经营业绩的行为。二是关注抵押担保情况,看担保物估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瑕疵、能否覆盖风险。三是关注大额经营类个人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情况,关注违约损失率。 关注大额经营类个贷的信贷真实性状况。用个贷的方式发放、管理法人贷款,后期信贷管理必然存在缺陷。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借款人是否存在使用假资产、假凭证、假资料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等问题。 关注道德风险。用大额经营类个贷变相替换中小微企业贷款,存在降低准入门槛、权限下放等问题,可能潜藏道德风险,因此应排查员工行为,关注关键岗位人员的履职风险、关注员工与信贷客户之间的异常资金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