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地方审计质量瓶颈及监控机制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金波,浙江万里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重在“三去一降一补”,是“我们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2016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遵循:“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求“责任要落实,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那么,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地方政府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应做什么呢?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如果把审计结果视为“产品”,那么地方审计机关就是审计产品的生产与供给端。要更好地发挥地方审计的作用,就需要以政府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拧紧审计质量监控的螺丝,使高质量的供给侧改革主体责任落地生根,为落实地方“十三五”规划提供优质服务。

      一、供给侧改革:深化地方政府审计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地方政府审计质量的“助推器”

      对于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做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判辨,并运用公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解读:“供给侧是着力点,结构性是发力点,改革是突破点。”简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提高供给质量,运用改革的门径加速结构调整,改良要素配置,扩充优质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社会需求变化的灵动性、适应性、科学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更健康更有劲地发展。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地方政府输出富有质量的审计产品,能够专业地管窥地方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高效帮助地方政府适应性地调整投入要素、优化供需结构,从而更好地调整地方经济结构和改善地方社会治理环境。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地方审计质量建设、提升地方改革质量、促进地方治理升级的助推器。

      (二)政府审计质量的螺旋式提升是保障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定器”

      我国现行《宪法》系1982年颁布的,其中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就要求各级审计部门及履职人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82宪法”虽历经4次修订,但当时确定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始终未曾改变并得到螺旋式完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强调:“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该决定首次将“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等7大监督并列纳入国家权力运行监督体系。这既是顶层设计对审计监督制度的倚重,又是政府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所肩负使命与责任的彰显,更是对地方审计机关和履职人员与时俱进转变传统审计思维、推进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优质审计产品的引导和要求。

      中办国办颁行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制度(2015),进一步明确了提升政府审计质量和完善审计质量监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审计署随后发布的《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2016),对新时期深化地方审计改革转型、提供优质审计产品、更好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等进行了规划部署。不难发现,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演进过程正是政府审计质量螺旋式发展与向优提升的过程,对于更好的服务地方供给侧改革、更优推动地方科学治理、更快提升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地方健康发展的基石保障效用十分深远。

      (三)健全政府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压实地方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向标”

      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建设,较为完善的现代审计规则与机制已在我国逐步建构起来。然而,“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质量高一点。”不可否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审计的规章制度与审计质量建设不相匹配,一些地方审计机关的思维习惯、工作作风、业务管理等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相适应,制约甚至阻碍了地方审计事业的正向发展,需要改革纠治。

      地方审计供给侧改革的终级旨归,正是从审计供给端入手推动审计制度创新和审计转型升级,对审计监督需求和监控供给进行调节,在消解优质审计供给困难的同时,又创造出满足地方治理对优质审计产品新的更稳定、更可靠、更持续的需求,并使之良性互动,有效刺激地方推进改革与深化治理,最终提升地方治理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效益,是政府审计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这既需要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部门、审计审理机构等组织,针对审计运维道德、审计质量监控、审计质量问责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规制,形成健全的审计质量监控执行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并严格督促落实到位,又需要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主审等履职人员提升质量意识、践行质量思维,从审计项目的设计规划与思路实施到审计数字与文字表述,以专业的质量标准抓起压实。显然,聚焦地方改革发展决策部署、实施进度、执行效果等情况的优质政府审计,具有淘汰庸政懒政、检验勤政廉政、改善地方治理结构、加速地方各项配套改革步伐的效能,是引领地方健康发展的另一种“创新”,也是调节和平衡地方审计供给与需求的驱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