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纪念活动的功能表达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金龙,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孙中山通过发表纪念演讲、撰写纪念文章、建造纪念设施,建构了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记忆。借助纪念活动,孙中山阐释了革命目的、革命任务、革命主体、革命方略、革命精神,纪念活动成为实施革命动员的重要载体。孙中山十分重视与苏联相关的纪念活动,列宁逝世纪念、十月革命纪念成为协调中苏关系的契机和途径。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93.0;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5-0005-06

       孙中山在发起、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善于借助纪念活动建构历史记忆、实施革命动员、协调中苏关系,使纪念活动的功能得到充分表达和释放。回溯孙中山的生平不难发现,孙中山参与或利用的纪念活动包括:五一国际劳动节、十月革命等国际性纪念,武昌起义、南北统一、护国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黄花岗烈士、黄兴、伍廷芳等近代中国革命先烈纪念产,《民报》《申报》等报刊创刊纪念。孙中山对纪念活动的参与和利用,彰显了孙中山的历史意识、革命方略与国际视野。

       一、借助纪念活动建构历史记忆

       建构历史记忆有多种方式,借助纪念之机呈现历史过程、诠释历史的前因后果,使历史得以保存、传承下来,是建构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孙中山通过发表纪念演讲、撰写纪念文章、建造纪念设施,建构了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记忆。

       (一)口述历史记忆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将自己亲历的重大事件口述出来,既能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又能强化历史的感染力。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逢武昌起义纪念,孙中山多次谈及武昌起义的过程与结果。1912年10月10日,逢武昌起义周年纪念,孙中山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武昌起义纪念会上发表演讲,对武昌起义的历史进行了初步勾勒。他说:“去年今日,为武昌举义之日,即中华民国开始之第一日。其时余在美国,同志居正君有电达香港黄克强先生,托余筹款助饷。余阅电文,知革军已得武昌,不胜忻喜。从前在广州、惠州、河口等处革命事业,种种失败,皆因同志过少,未达目的。自广州失败后,乃运动武昌军界,一举而成此大事。所以然者,国民有坚忍心,武昌军界有冒险心,无畏难心之效力。”①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为筹款又取道欧洲,之后才回到国内。这里说明了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的所为与所思,分析了历次起义失败的原因,说明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关键所在。1924年10月10日,在韶关庆祝武昌起义十三周年纪念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讲时又指出:“双十节以前,已经有过十余次革命没有成功”,“许多同志都忘了。今天诸君庆祝革命成功的第一天,很好把革命过去的历史谈谈,使诸君刻刻不能忘记”。②这里申明纪念武昌起义的目的,在于保存历史记忆,使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为此,孙中山说明了定青天白日旗为中华民国国旗的缘由,回顾了武昌起义的经过,认为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在于“由有计划而变为无计划,于冒险之中无意成功”。③这种看法尽管过于强调武昌起义胜利的偶然性,未能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揭示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成为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

       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袁世凯借助北洋派掌握的武力诱迫清帝逊位,孙中山做出巨大让步和妥协,促成政权和平转移,南北实现统一,2月12日因此成为南北统一纪念日。1924年2月12日,在南北统一十三周年纪念庆典上,孙中山口述了南北统一的前因后果。他说:“南北统一之纪念日,算是民国成立之日,亦即革命成功之日。”黄花岗起义后,“继而武汉起义,不旬日而各省响应。清帝退位,南北统一”。南北统一后,“中间因互争权利者几年,互争党见者几年,互争地盘者又几年,至于今日时局四分五裂”。④寥寥数言,孙中山交代了南北统一的由来与南北统一之后的结果,呈现了民国初年的国内局势,但将南北统一之日视为中华民国成立、革命成功之日,显然高估了南北统一的历史意义。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所部粤军发动武装叛变,悍然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走避军舰与叛军奋战五十余天,后因待援无望回到上海,这一事件史称孙中山广州蒙难。广州蒙难是孙中山一生中的痛苦经历,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孙中山并不回避这一事件。1923年6月16日,为孙中山广州蒙难一周年纪念,陆海军警及国民党员特发起纪念会,军政长官均前往大元帅府参加纪念。孙中山在纪念会上,“首述去岁蒙尘之经过,并申述海军护驾之功”⑤。1924年6月16日,广州蒙难二周年纪念时,孙中山对卫士发表讲话。他说:“设非诸君忠勇出死力拥护拒敌,今日之日,正不知是何景象,不可不留纪念。”⑥孙中山利用广州蒙难纪念之机,尽力建构广州蒙难的历史记忆。

       (二)文载历史记忆

       通过文字将历史记载下来,是保存历史记忆的可靠形式。逢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孙中山通过撰写纪念文章或碑文,记载相关历史,形成了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在孙中山的纪念文献中,论及最多的当数辛亥革命。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在《祭明太祖文》中称颂明太祖“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行了基本叙述。其中写道:“岁在辛亥八月,武汉军兴,建立民国。义声所播,天下响应,越八十有七日,既光复十有七省,国民公议,立临时政府于南京,文以薄德,被推为临时总统。”⑦这段文字,追述了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的过程,言简而意赅。1917年10月9日,大元帅府发布《纪念双十节布告》,在说明辛亥革命背景之后指出:“辛亥八月,鄂渚首义,而海内群起应之。时不数旬,遂覆清祚,成功之速,振古未有。”“民国既建,凛国步之艰难,念缔造之不易,以鄂渚首义为阳历十月十日,因定以为国庆日。著之令典,以识不忘。”⑧这里通过再现辛亥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中华民国国庆纪念的由来,呈现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