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英雄的选拔与表彰发端于苏联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可谓共产主义革命的产物,但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评选与表彰运动,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对于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时期的各类劳模评选,乃至国家荣誉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现有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再现劳动英雄在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却缺少对运动本身的深度思考;偶有学者从劳动英雄的典型个案出发,在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展现劳动英雄在国家与社会变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但局限于对人物本身的历史叙述,无法揭示社会发展与制度成长的复杂过程。本文将系统考察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生成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全面审视劳动英雄在中共根据地社会动员中的作用,管窥英雄塑造对未来国家建设的多重影响。 一、寻找英雄 皖南事变后,重庆国民政府在停发中共军饷的同时,对陕北进行经济与军事封锁,延安方面只能通过增加税赋来维持生存,但税赋征收过重势必动摇执政的根基。1942年清明已过,谷雨将临,根据地的春耕运动仍未发展起来,部分农户因“负担关系”,搬家逃避。①如何走出困境?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要求各县政府帮助群众按户做生产计划,以扩大生产,同时希望通过表彰努力生产的典型人物,来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②但是,典型难觅,时任《解放日报》记者莫艾曾感慨:“自从春耕运动开始以来,我们就在农村中访问这样一个对象,好介绍出来,让大家向他学习,向他看齐,一两个月以来,我们走过了不少的农村,各个主要城市的县上、区上、乡上,我们也都调查过,好的例子很多,可总难找出一个,能叫每一个人心里都折服的劳动英雄。”③ 莫艾和同事的努力还是有了回报,在延安县检查春耕的区长联席会上,柳林区区长郑重地提出了吴满有的名字。顺着这个线索,莫艾前往离延安县政府所在地约60里的柳林区第二乡吴家枣园,寻访这位可能的英雄。吴满有,1893年生,陕西横山人,1928年逃荒到延安,土地革命后,分得一座荒山,经营农活,日子过得日渐红火。1941年共收粮食34石,缴公粮14石3斗,公草1千斤,购买公债与盐代金815元。在莫艾眼里,吴满有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双手粗硕有力,热情而好客。为了充分了解这个人物是否符合劳动英雄的标准,莫艾召集吴家枣园的14户村民,询问吴满有的情况,得到众人的一致称赞。从吴满有家里养着5头牛、1匹马、1头驴以及百来只羊的殷实家底可以看出,吴是共产革命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多交公粮应该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莫艾由此发现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劳动英雄的典型。④ 随着《解放日报》对吴满有事迹的宣传报道,各级政府与新闻工作者又发现了杨朝臣、赵占魁等一批劳动英雄,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厅看来,根据地生产运动创造了大批劳动英雄,因无统一标准、未经选举等原因,有的尚未被发现。为了把所有符合边区政府标准的劳动英雄都选拔出来,发挥英雄人物的示范作用,⑤1943年10月14日的《解放日报》刊发了劳动英雄的评选条件:积极从事农业、工业、运输、打盐及纺织等生产,成绩突出;推动他人生产,并获有成绩;恪守政策法令,拥护政府和军队,热爱边区。按照规定,劳动英雄应经过选举产生⑥,但各级政府还是把其作为社会动员的一部分,更多地采用自上而下的办法推选劳动英雄。在安塞县,据县政府赵科长介绍: 要开县的劳动英雄会议,事先有通知到各区,区上都说,合这样标准的没有人,预定要到会八十人,但报到的人很少。许多区如六区离县八十里路没有带人来,当即叫回去找人来;七区原准备叫回去寻人的,以后来了一个人;四区来了二十多人;一区也是临时下去寻人的,这样共来了八十多人……我和高部长(县委宣传部长)都是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因事先没有材料,人到后,随时看材料,随时审查。当时感觉这样的困难:审查不合格的,但是政府找来的,怎办呢?如果退回去,对本人影响不好,但提成劳动英雄后,群众又要说话,而且当时就有些群众有不好的反映了,当时审查有八九人的条件太普通了,只选不是二流子……但当时审查的任务是审查好的,从中区分等级以资奖励,而非审查坏的,只到最后才将坏的审查了一下,均未退回。⑦所谓“合这样标准的没有人”,反映了小生产者与中共制定的劳动英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与《解放日报》记者们经过几个月的走访发现吴满有不同,当英雄的选拔变成社会动员的一部分时,劳动英雄的产生就似扩兵、征粮工作,它是任务导向,而非原则,或者说标准导向。根据赵科长的谈话,安塞县级劳动英雄的指标是80人,任务分解到各区后,按照任务找人就成为英雄产生的最直接方式。安塞县劳动英雄的产生方式在根据地具有普遍意义。边区建设厅档案记载:“有的是经过草草调查采访而物色的,有的只在干部会议上经某人提出而通过”;有的是由区乡干部推荐,经县上追认指定的;有的经县上通知下去,区乡临时送上来的;也有为开奖励大会,干部临时派人强拉上来的;个别劳动英雄虽经群众选举产生,也是上级事先提供候选人名单。⑧ 毋庸置疑,推荐过程中,一些积极生产的农民会被选拔上来,但时间的紧迫性,必然产生“拉夫”现象,⑨这也就是安塞县劳动英雄选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安塞县政府对不合格的英雄“均未退回”,暗含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参差不齐的政治素质。基于此,就可以理解当地群众对这一群体的不同看法:认为劳动英雄是“官封”的、有势力的人,认为“公家说谁是劳动英雄,谁就是”,也有的认为“劳动英雄是政府捧的”。在一般群众看来,公家“封”的劳动英雄是要替公家说话的,因而害怕劳动英雄;在劳动英雄看来,在群众中推动政府布置下来的工作,帮助订农户计划,创造模范村,势必耽误生产,由此产生“两头不认账”的英雄,即群众不认可劳动英雄,后者也不认同自我,只有政府说他们是英雄。⑩总结劳动英雄选拔过程中的问题,在边区政府看来,这是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造成的,也背离了中共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