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关于“父亲”的称谓,学界已经做过很多研究,涉及面既深且广,其中以胡士云(1994)、郭熙(2006)的研究最具代表性。胡文探讨了“爷”“爹”两个亲属称谓词的共时分布及历时演变,给出了两个词在现代方言中的音义类型,认为“爷”“爹”可能同源,并且两个词均非汉语固有词,可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郭文另辟蹊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讨论了“父亲”称谓词,将其归纳为“父爸爷爹大伯”等六大类,并一一梳理其流变,认为“父”是汉语中对父亲的最早也是一直得以延续的称谓。“父”以外的称谓则经历了“(爸)-爷-爹-爸”的过程,指出“爸”直到明清才进入书面语言,而“大”从没有进入过书面语言;“爷”在唐代获得书面语的地位,但到南宋以后被“爹”取代;“爷”“爹”“爸”可能都是外来词。 大致而言,上述研究深入讨论了汉文文献中的父亲称谓词,从字形、字义、语用、源流等方面对父亲称谓词做了全景式的勾勒描写,但美中不足的是:第一,没有关注佛典中父亲称谓词的使用情况;第二,如果“爷”等称谓词是外来的,其传入的路径是什么,缺乏必要的论证。 1.中古父亲称谓词及其时空变迁 《广雅·释亲》:“翁公叟爸爹
,父也。”这六个称谓词,可能不全是通语词汇。“翁公叟”见于《方言》卷六:“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傁,或谓之艾。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南楚谓之父,或谓之父老。”既是“尊老”之称,则非仅仅表示“父亲”称谓。不过,“翁公叟”三词在早期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均可表尊老之称,但只有“翁公”可表“父亲”,“叟”无此义。① “爹爸
”不见于《方言》,唯原本《玉篇》(据《篆隶万象名义》卷九父部)收“爸(蒲可反,父)爹(居[屠]可反,父)”二字,六朝以前文献亦不见使用,应该是方言词。
爹,始见《广雅》,曹宪音大可反;但用于文献,则迟至《南史·始兴忠武王憺传》:② (1)人歌曰:“始兴王,人之
。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 从押韵与小注反切看,“爹”读上声。这段话当是取自《梁书·始兴忠武王憺传》,本无“荆土方言谓父为爹”一句,当系李延寿所加。可见,“荆土方言”云云,乃是唐人的认知,根据是萧憺时任荆州刺史;反过来也说明,唐代通语里“父亲”不称“爹”。《全唐诗》里“爷”字习见,而“爹”字不见,即是明证。 “爹”既然首见于清河(今河北)人张揖的《广雅》,应该是汉语固有词,由于唐以前文献罕用,仅见于《梁书》《南史》,导致初唐人的认识两极分化:李延寿《南史》以为是荆土方言词,而《王三》视为北方方言词。平声麻韵读首见于《龙龛手镜》,读端纽,至《广韵》改读知纽。《广韵》以为上声读是方言词,平声读来自羌语,而《龙龛手镜》则将两读均视为羌语词,到《六书故》,将羌语具体化为西南岷地。从《集韵》释义看,两读均引自古代典籍,暗示其时“爹”是书面语词,非通语词。 总之,读上声的“爹”当是汉语固有词,不过唐人文献中唯见韩愈《祭女絮女文》一例: (2)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妳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絮子之灵。 “爹”在唐代应该不是通语词汇,只是存在于俗语或某些方言。到了宋代,“爹爹”却被广泛使用,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均可以此称呼“父亲”。很明显,“爹”进入了通语: (3)得旨,爹爹、娘娘请便来,不可缓,恐失事机。(曹勋《北狩见闻录》) (4)阿爹从容呼儿语,我有至乐非繇他。(陈文蔚《老人生旦》) 《王三》《广韵》《龙龛手镜》读上声,《集韵》另收去声读,但中古中外文献不见使用。从《集韵》看,宋人将去声读视为吴方言词。说“爸”是一个俗语词,大致不谬。
《切韵》系韵书、《龙龛手镜》均以为吴方言词,不知何据。存世文献中,“
”最早见于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卷九“太平公主”条云窦怀贞娶韦庶人乳母王氏为妻,自署为翊圣皇后阿
。俗谓妳母之婿曰阿
。《类说》卷六引武平一《景龙文馆记》云宫中称怀贞为“国
”。王氏,本蛮婢;怀贞,京兆始平人,则关中方言亦有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