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言学,尤其是居于其核心的生成语法,由于研究中所使用的复杂术语和范式,通常被认为高度抽象,与外语教学实践几乎毫无关联。在一些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看来,生成语法也只是向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抛出了一些模糊或无实际价值的概念,如“普遍语法”和“参数设定”。de Bot(2015)就明确表达了以上观点。确实,基于生成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generativ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以下简称Gen-SLA)早期的主要假设是基于参数设定,如根据空代词现象所提出的“空主语参数”①。基于这一本体研究的归纳和推论,Gen-SLA提出假设,认为当学习者习得某一语言的空代词规则之后,这一参数就被设定为“+”,而与之关联的规则参数也就随之被设定。并且,由于参数的设定只存在有无(+/-)之分,就好像开关一样只有“开”和“关”两种选择,因此,相关规则的习得就如开关开合的连锁反应,可以迅速实现。针对以上Gen-SLA早期的假设,de Bot认为,以普遍语法为出发点的习得研究有负众望,没有说明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后,研究假设和内容仍囿于“瞬间参数重设”。 与de Bot观点相反,Slabokova et al.(2014)指出,对于Gen-SLA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学者的认识仍停留在其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未了解近期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例如,基于空代词的“参数重设”是早期的一个理论假设。这一假设早已被Gen-SLA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做了修正:1)实证研究并未提供清晰、充分的证据对这个假设加以证实(White 1985,1989,2003);2)在过去三十年中,普遍语法研究随着跨语言对比范围的拓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事实数据,其描写归纳和推论也有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近期关于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的研究(Baker 2008;Huang 2015;Barrie & Li 2015a,b等)。近期关于参数重设的研究(Lardiere 2009)提出了“特征重组假设”(Feature Reassembly Hypothesis)②。这一假设一方面反驳了那些认为Gen-SLA不重视语料输入的观点③,同时也说明Gen-SLA的研究在基于普遍语法的假设方面已有新进展。 对于生成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这一话题,本文认为,虽然外语教学应用并不是Gen-SLA的直接关注点,但Gen-SLA的成果还是可以为教学提供新视角,并且可供教师、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参考。因此,本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阐释和解读生成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二是结合对现有教学实践和一些事实证据的观察与归纳,得出与习得和教学相关的推论,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假设。 2.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如Slabokova et al.(2014,2015)所提倡的,有益的讨论必须先消除误解。我们首先将对生成语言学中关于语言本质和人类语言能力的观点加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成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这将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更清楚地讨论语言习得的本质并提出教学建议。 2.1 人类的语言机能和语言的共性与差异 生成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能力和习得机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研究,可以大脑为主要研究对象(如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也可以不同语言现象为研究根据。与其他以实证研究为基本范式的学科一样,生成语法研究基于对语言现象的初步描写、分析和归纳,假设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是存在于大脑中的语言机制,这个语言机制是一套有规则的系统,被称为“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这套规则系统是内在的,如同知觉、想象和记忆等,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认知能力。普遍语法就是这套系统中固定且有限的规则,源自于基因遗传与自然法则。当然,普遍语法只是决定人类语言能力的三个要素之一。Chomsky(2005)提出决定人类语言能力的三大特征:基因禀赋(普遍语法研究所要揭示的内容)、语言经验(语言输入)、关于语料分析和处理运算的能力。生成语法及其习得观强调“基因禀赋”在人类语言能力获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被贴上了“内在论”(internalist)的标签④。 生成语法研究者也正是根据以上假设,基于初步的观察和归纳提出假说,再在更多的语言和结构中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某一假说是否为普遍语法中的原则或参数之一。不同的原则和参数相互关联,形成体系,进一步对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做出解释:“原则”部分成为人类语言中共通的规则,而语言差异则对应着不同的参数设定;参数值的变异并不是无限可能的,而是受规则限制的。 2.2 生成语法的语言习得观 语言习得包含词汇、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方面,而生成语法的语言习得观,与从其他语法流派发展而来的习得理论一样,主要围绕语言规则系统的习得而展开。生成语法基于“语言官能”的宏观理论假设,通过观察儿童对抽象语言规则的习得过程以及对语言规则共性和差异的初步归纳,提出了普遍语法这一假设。在习得某一语言规则的时候,对儿童而言,他们的大脑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先天的“基因禀赋”,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刻录着所有语言的共性和尚未赋值的参数。语言习得机制基于前期语言输入,触发并挑选出符合这些语言输入现象背后可能的规则,形成初步“假设”。接下来,儿童将获得更多的语料输入,并有机会将形成的“假设”运用于更多的场合。在具体运用中,语言习得机制会不断测试前期的“假设”。有的假设可能一开始就是正确的,经确认便可以成为最终语法系统的一部分;而有的假设则被证明错误,需要修正,重新投入测试。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整个规则系统便逐步达到稳定成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