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美学在当前中国国家战略层面受到高规格和高强度重视,有着比之单纯的学科专业缘由更具根本性意义的深层缘由。尽管对美学学科的怀疑依然存在,但从美学在现代中国的需要及其演变看,美学已然成为中国人在急剧变化的现代世界寻觅到的使身体感官需要与心灵需要之间臻于平衡和融合的通道。现代中国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之说的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在当前心体群己之间的分离加剧成为全社会难题的情形下,美学需继续处理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的问题。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即是关于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的学科。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而实现心灵的宁静。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11-0165-09

       在当前中国,美学自然不可能再度复制上世纪80年代有过的“美学热”盛况了,但其学科地位和作用却早已变得更加务实和稳固,同时在艺术界及相关社会各界仍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这具体地表现在,美学在当前中国不仅已成为哲学门类下哲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而且,更被艺术学门类下几乎所有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及其所辖的各类本科专业,都列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及需要持续研习的关联性学科领域了。这还远远不够,新变化已经初显:随着国家领导人发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落实为《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以及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学显然已跃升到了国家文化强国体系、人才强国体系和科教兴国体系等多种国家战略规划的交叉地带。如此看,美学在当前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业已不局限于具体的学科专业层面,而是跃升到了更基本而又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那么,应当怎样看待美学在当前中国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也就是说,美学在当前中国,为什么不仅在艺术学领域、而且更在国家战略层面受到如此高规格和高强度的重视?在这种超强度重视的背后,是否还有着比之单纯的学科专业缘由更具根本性意义的深层缘由?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讨。

       一、美学质疑

       与美学在现代中国曾经受到热烈拥戴、并在当前中国国家战略层面高端亮相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西方,特别是在曾经“发明”美学学科的德国,美学的地位并不稳固,几乎一直不停地遭遇种种质疑。被认为是当然的美学家的黑格尔,在其《美学》的开篇就列数诸多“反对美学的言论”,其中有如下归因:“纵使美的艺术可以供一般的哲学思考,却仍不是真正科学研究的适宜对象。因为艺术美是诉诸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它就不属于思考的范围,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的了解就需要不同于科学思考的一种功能。”①这种质疑到上世纪30-40年代仍在持续。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就提出过如下判断:“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说关于艺术和美的无数美学考察和研究无所作为,无助于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尤其是无助于艺术创作和一种可靠的艺术教育。这种抱怨无疑是正确的,特别适合于今日还借‘美学’名义到处流行的东西。”②

       其实,西方学界对美学的质疑或批判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8世纪末,早期浪漫派主将之一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edrich August Schlegel,1772-1829)就表达过如下质疑:“审美的[sthetisch]一词,在德国发明并在德国得以成立,在这个词这个意蕴中,泄露了这个词完全不了解它所描绘的事物及用来描绘事物的语言。这个词为什么还被沿用至今?”③进入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虽然没有怀疑美学,但也明确指出美学并非一门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源远流长的“古代科学”,而只不过是一门“近代科学”。因为,按照他自己提出的“美学是表现(表象、幻想)活动的科学”这一标准,“只有当幻想、表象、表现的实质……被确认时,美学才会出现”④,那么,美学显然只能被置于稚嫩的“近代科学”行列了。所以,他公开宣布自己“不能不站在那些断定美学是近代科学的人的一边”。⑤

       对一度不可一世的美学施加致命一击的,当推20世纪兴盛一时的分析哲学。英国的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1910-1989)干脆把美学同伦理学一道列入需要彻底否定的学科行列:“伦理判断只是情感的表达,不可能有任何方法去决定任何伦理系统的效准,并且,去问任何这样的系统是否真实,确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关于伦理学性质的结论也适用于美学。美学的词的确是与伦理学的词以同样的方式使用的。如像‘美的’和‘讨厌的’这样的美学的词的运用,是和伦理学的词的使用一样,不是用来构成事实命题,而只是表达某些情感和唤起某种反应。和伦理学一样,接着就必然会认为把客观效准归之于美学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不可能讨论到美学中的价值问题,而只能讨论到事实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在美学之中并不具有比伦理学中所具有的更多的东西足以证明那种观点,即认为美学是体现知识的一种独特类型。”⑥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关于美学的讲演的开端处就说:“这个题目(美学)太大了,而且据我所知是完全被误解了。像‘美的’这种词,如果你看一下它出现的那些句子的语言形式,它的用法比其他词更容易引起误解。‘美的’是个形容词,所以你会说:‘这有某种特征,即美的特征’。”⑦他在《文化与价值》中指出:“审美力可能是令人兴奋的,但却不能把握。”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