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范畴到假设条件连词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朝红(1975-),男,湖南岳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和词汇研究(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以“还”、“向”为例,分别考察“持续义”和“追溯义”的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的语义演变。在语义演变过程中,两者既具有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演变的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输入端”语义和功能的差异,也导致了在演变过程中各自的差异,并最终导致“输出端”即条件连词功能的不同。这个语义演变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扩展这两个机制而实现的,其动因是基于“不过量原则”(即R原则)推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时间范畴(temporal)和条件(conditional)关系密切,且存在着派生关系:时间范畴>条件连词,这是一条跨语言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路径(Heine & Kuteva 2007/2002:293)。Traugott(1985、1989)、段德森(1991)、Hopper and Traugott(1993)、Kortmann(1997)、董秀芳(2000)、蓝鹰、洪波(2001)、江蓝生(2002)、Visconti(2003)、吴福祥(2007)、李明(2010)、王春辉(2013)等从历时角度通过对不同语法项的考察证实了这条演变路径。

      “时间范畴>条件连词”固然是一条重要的语义演变模式,但是在时间范畴里,时间义的差异是否导致条件范畴语法功能的不同,学者们似乎没有特别论及。基于此,本文以“持续义”时间词“还”和“追溯义”时间词“向”为例,探讨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的演变,并分析两类时间词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差异,同时尝试解释它们演变的机制和动因。

      一、“持续义”时间副词向条件连词的演变

      “持续义”时间副词属于“不定时时间副词”的小类,表示已经存在、出现或进行的状态、情况或动作行为持续不变,现代汉语有“还、还是……”(陆俭明、马真1999/1985:98、123)。

      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同时具有“持续义”时间和条件这两种功能的词有“还”、“尚”、“犹”等,我们以“还”为例讨论这两种功能在汉语史上的使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一)假设条件连词“还”。近人张相较早关注“还”的条件连词用法,他在《诗词曲语辞汇释》(1977/1953:115-117)列举了大量“还”作条件连词的例子①,另外,段德森(1991)、董志翘、蔡镜浩(1994)、谢洪欣(2008:101)、杨永龙、江蓝生(2010:184)、席嘉(2006、2010:215)、钟兆华(2011:147)等字者均有论及,这些研究或指出“还”作连词的用法,或探讨来源,但是囿于研究目的,没有对假设条件连词“还”作全面考察,即使有考察其来源的,其观点还有可商榷之处。基于此,我们首先全面考察条件连词“还”的用法,然后再探求其来源。

      “还”作假设条件连词,中古译经中已初见端倪(如例1),唐代沿用。例如:

      1)女人答言:“女人还在女前而裸小便,有何等耻。”(《杂宝藏经》卷八)

      2)僧还相访来,山药煑可掘。(韩愈《送文畅师北游》)

      宋元时期,假设连词“还”的用例不仅增多,而且功能也增强了。例如:

      3)我眼巴巴的盼今宵,还二更左右不来到,您且听着:堤防墙上杏花摇。(《董解元西厢记》卷五》)

      “还二更左右不来到”即“如果二更左右不来”,条件连词“还”没有直接位于谓语动词前,而是位于作主语的时间性名词短语“二更左右”前,这是连词的典型句法位置。

      “还”和假设助词“时”(江蓝生2002)构成框式结构,表示假设。例如:

      4)神还许妾嫁君时,觅一个圣杯。(《张协状元》第十四出)

      同时,“还”和其他假设连词对举。例如:

      5)使留下金珠饶你命,你还不肯不相饶。(《张协状元》第一出)

      6)神还灵异,赐照柸,许妾同连理;若不是,匆匆分散无终始。(《张协状元》第十六出)

      此外,“还”和其他假设条件连词构成双音节连词“若还”、“倘还”、“如还”等。例如:

      7)倖门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还都塞了,好处却穿破。(《王梵志诗·倖门如鼠穴》)

      8)若还他丑貌,怎不相休弃了?(《琵琶记》第三十七出)

      9)这回且担免,若还再犯后,孩儿多应没诉休。(《董解元西厢记》卷四)

      10)倘还负约,今夜好难捱!(《董解元西厢记》卷五)

      “若”、“还”构成双音节连词已见于晚唐,如例7);元代开始,“若还”可以位于主语前面,如例8);值得注意的是,双音节连词“若还”后面还可再接一个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副词如“再”,这种语境中的“还”表示动作重复义是荡然无存,如例9)。

      明代以后,“还”作假设连词偶尔可见。例如:

      11)我还是李瓶儿时,教你活埋我!(《金瓶梅》第七十五回)

      综上,“还”作假设连词,肇始于魏晋,兴盛于宋元,明代以后零星可见。“还”作假设连词,主要出现在韵文里,如唐诗宋词元曲。

      另外,从上文的考察,我们还发现,假设连词“还”、“X还”在句法上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还”、“X还”位于复句的前分句,句法格式可以归纳为:还P,Q。

      (二)假设条件连词“还”的来源。假设条件连词“还”的来源,以往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1)来源于时间副词。如:段德森(1991)认为来自于表示持续的时间副词。但是,席嘉(2010:351)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其实时间副词和段文所列的各种关联功能都是没有直接关系的”。(2)由于组合同化而产生。席嘉(2006,2010:223)认为“还”作假设连词可能来源于假设连词“若还”的组合同化,谢洪欣(2008;101)也持类似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