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内容变革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献东,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盐城市审计局副局长,高级审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审计、会计和公共管理等。

原文出处: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围绕审计监督如何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和“催化剂”的作用,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指导国有企业审计实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但它们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文件出台之前完成。之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现有的国有企业审计研究成果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进一步深化。同时,随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整个国家治理出现的新变化、新动向,国有企业审计需要在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内容安排、审计方法选择、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本文选择国有企业审计的内容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旨在解决审计实务中经常遇到的“审什么”的难题。

      一、文献回顾

      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监督,是《审计法》规定的法定职责,也一直是审计机关的重点工作之一。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基本同步,总体上经历了以严肃财经法纪为重点的积极探索阶段(1983—1992年)、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重点的稳步提高阶段(1993—1997年)和以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全面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审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展开,如“小金库”的发现方法、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及防治、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部署后,关于国有企业审计的理论研究开始转到审计机关如何推动和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上来,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崔振龙等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审计策略,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审计的应对策略;何国成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要抓住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情况等;审计署济南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的应对之策;王克玉对境外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探讨;李江涛等考察了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青岛市审计学会课题组提出在立足共性、统一完善基本审计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分类确定国有资本运营企业、公益性企业、自然垄断性企业和一般竞争性企业的重点审计内容;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在分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国有企业落实政策措施情况、股权多元化情况、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内部治理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叶陈云等对如何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本运营的审计约束体系进行了研究;上海市审计局课题组提出,在分类改革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需要区分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以提高审计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等;杨建荣在分析英国审计署审计本国国有企业法律依据、对象、范围、程序和方法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英国的经验对当前我国深化国企改革阶段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启示;蒋丽、许宁舒分别对德国和法国审计法院审计国有企业的做法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王长友等发现,大部分国家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重点业务管理和绩效等作为审计的重点。2016年3月,中国审计学会与北京工商大学联合举办的“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专题研讨会在如何加强新时势下的国有企业审计方面取得了不少共识和成果。

      上述文献为解决审计实务中遇到的“审什么”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础。杨建荣、蒋丽等主要是通过介绍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经验和做法,说明政府审计与出资人审计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突出国家审计监督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其他文献正如引言所述,主要是在《指导意见》这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出台之前完成,有关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还不够明晰和细化,加之《规划建议》、《规划纲要》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现有的国企审计研究成果需要根据国企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深化。

      二、研究框架构建

      确定新一轮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内容,需要考虑国家治理的需求和审计自身的能力、水平。这是因为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推动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审计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要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国家审计需要适应国家治理的新动向和新变化,突破价值理念、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原有限制,朝着价值理性审计、建设服务型审计等方向积极变革。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规划建议》、《规划纲要》中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就是国家治理的要求在国有企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国有企业审计的内容要随着国家治理要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国家治理在国有企业领域需求的变化是国有企业审计内容变革的根本动因。当然,国家审计在国有企业领域发挥基石和保障作用时,也必须考虑审计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因为超出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审计供给,其功效将大打折扣。国有企业审计内容变革的轨迹取决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和审计自身的能力、水平的有机结合。经济学领域均衡分析法为实现这一结合提供了分析框架。均衡分析法假定已知各个经济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在考虑各个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寻求各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在商品市场上,这种均衡状态往往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在该交点上,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市场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当某商品市场价格等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出清”,经济效益最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