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再审思发现,从教育的社会属性来看,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在教育的职责履行问题上,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教育的地位形成不仅取决于外部社会,教育自身状态也是影响因素;教育的角色扮演,是教育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态度及其实际社会地位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在教育的功能结构中,“显性负功能”已成为一种严峻的新挑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的两大基本关系之一,充分认识与准确把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确保教育在社会中正常、顺畅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基本认识大体上可归结为两句话,即教育既受社会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1]有关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林林总总的论述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认识的具体展开。实事求是地讲,这一基本认识确实是辩证的。

       但与此同时,笔者也感到,迄今有关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许多论述客观上又多少有些将教育与社会“二元分立”之嫌。原因就在于人们在谈论教育受制于社会时,通常都会忽略教育自身对于其“受制”状态的“贡献”;而在谈论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时,则又很少关注其反作用本身在现实社会中的“可能”与“限度”。这就导致现有理论对于教育与社会之间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状态缺乏足够的穿透力和解释力。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职责履行、教育的地位形成、教育的角色扮演及教育的功能结构等五个方面,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一番新审思,以期对我们似乎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教育获得新认识,并求教于同行。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

       教育绝非置身于真空,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对于这一点,想来不会有多少异议,这也是人们迄今论及教育的社会属性时通常都会首先强调的。不过,在社会自身与教育自身的规模都已愈益庞大、涵括愈加丰富、变化愈见频繁的当今时代,仅仅一般性地强调教育绝非置身于真空已经远远不够,而是要必须特别强调,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型场域,而教育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则更是一个不知要复杂多少倍的“巨型场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场域之网。①

       作为一个巨型场域之网,社会的复杂性自然同其涵盖层面众多、涉及种类杂多有关。事实上,人们迄今主要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与阐述社会这一巨型场域之网的复杂性的。的确,从涵盖层面来看,这一巨型场域之网中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层面的领域,可谓无所不包;从涉及种类来看,仅以经济层面的场域为例,便包括了工业场域、农业场域、信息产业场域、服务业场域等众多类型的子场域;而所有这些子场域自身,又都含有可继续细分下去的众多子场域乃至更下位的具体场域。②

       不过,社会作为巨型场域之网的真正复杂之处,更在于其所涵盖与涉及的众多场域纵横交错、交叉重叠,以至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牵绊、相互纠缠的错综格局。这意味着,在人们通常所理解与谈论的似乎有着明确边界的诸如政治、经济或文化等领域中,其实并非只有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成分本身,而是同时蕴含或渗透着其他成分。即是说,纯而又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实并不存在。

       同理,纯而又纯的教育也不存在,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刻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深深印记。进一步而言,任何教育中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近乎天然的“介入”或“加盟”。以教育的“政治印记”(“政治介入”、“政治加盟”)为例,便至少可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特定的教育原本就是为了特定政治目的而专门设计并组织实施的。此类教育的存在本身就同实现政治意图密不可分。学校中专门设置的政治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中专门安排的政治类内容,即为典例。此类教育既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实体性组成部分(与“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外语教育”等其他实体性组成部分相并列),也是政治在教育中的一种“法定性存在”或“强制性存在”。③

       第二种情况是,特定的教育虽然并非为了特定政治目的而专门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但特定的政治对该教育依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专门的政治类课程之外的文史类课程及教学中被要求遵循或不得违反的一些政治原则④,便属此类。此类教育由于必须符合或不能违反既定政治原则而同样带有一定的政治特性,并因此而成为政治在教育中的一种“规范性存在”。

       第三种情况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事项本身便具有“教育的”与“政治的”双重属性。诸如班级组织中学生管理权力的竞争与行使本身,课堂生活中学生权利的争取与维护本身等,就既属于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指导学生学习与体验的内容;也属于政治的范畴,是社会的政治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形式的“延伸”、“预演”乃至“创生”,并且因此而成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场域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不论上述哪一种情况,教育的“政治印记(“政治介入”、“政治加盟”)都表明,任何一种教育都绝非与政治毫无干系。非但不是毫无干系,政治其实就存在于教育之中。换言之,政治也是教育的一种成分、一种特性。这些政治成分或政治特性展现着政治场域与教育场域的交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只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是以育人方式而存在着的政治,是在教育中呈现并通过教育而得以实现的政治。

       这样的认识并不仅仅基于对现实教育的大量经验观察,而且也基于对“理想教育观”的深度解读。在笔者看来,理想的教育绝非是像不少人所以为的那样要远离政治,恰恰相反,理想的教育就应当以积极的、智慧的方式把学生培养成正直的“政治人”。在“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2]这个意义上,“政治人”本身只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培养正直的政治人则是理想的教育的一个目标。其实,不少人在“理想的教育”构想中所呼吁的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与独立精神等品质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为这些品质属于“权利”乃至“权力”的范畴。因此,关键不在于教育要不要培养“政治人”,而在于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政治人”、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政治人”。以为教育可以撇清同政治的关系,以为教育所培养的就是纯而又纯的“人”,其中没有“政治人”的成分,无异于天方夜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