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火室斡耳朵與燒飯祭祀新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馬曉林,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原文出处:
文史

内容提要:

火室(qo)是斡耳朵的一種形態,指皇帝死後由其皇后傳下、一代代女性遞相承襲的斡耳朵。在蒙元時代的蒙古語中,qo是一個突厥語借詞,起初使用並不廣,後來大概用來專指火室斡耳朵。火室制度的源頭是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舉行的祭祀。忽必烈登基之後,由於國家的中心離開漠北,皇帝不能親往四大斡耳朵之地舉行祭祀,火室便作爲祭祀祖先的載體出現了。到元末,火室累積爲十一室,與太廟之中的十一位祖先是對應的。火室的燒飯祭祀活動,可以上溯至《元朝秘史》,下延至《白史》、鄂爾多斯風俗,在蒙古文化中是一種悠久而穩定的傳統。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元朝的國家制度與禮俗有着深深植根於草原游牧文化的一面。因而斡耳朵、燒飯祭祀是元史研究者長期以來關注的兩個經典問題。斡耳朵(突厥—蒙古語ordo),本義宫帳,廣義指宫帳及皇室成員以宫帳爲中心占有和繼承財產、私屬人口的一種組織形式①,草原皇室的斡耳朵是游牧政權的核心。燒飯祭祀是一種焚燒酒食、祭祀祖先的儀式,可能是最具北方民族特色的一種祭禮,因此自王國維以來,已有很多學者撰文探研②。而關於斡耳朵與燒飯祭祀之間的關聯,以往的學者罕見措意。直到2000年以降南京大學高榮盛先生先後發表《元代祭禮三題》、《元代“火室”與怯薛/女孩兒/火者》、《元代守宫制再議》三文③,使問題越來越清晰。火室是斡耳朵的一種,是與燒飯祭祖密切相關的一種制度,火室人員是燒飯祭祀最主要的執事者、參加者。高榮盛先生三文對火室的形態、性質、人員構成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而關於火室的詞義、火室制度的起源與演變、火室與燒飯祭祀的關係等問題,仍有進一步鈎索考證的必要。

       一、火室的詞義

       元代漢文史料中,火室又作火失、禾失,當是音譯自蒙古語qo。此詞的用例在《元朝秘史》中有三種。

       例1.第169節有“[中]豁[,室]”(qo),旁譯“房子”。牧馬人巴歹、乞失里黑得知桑昆等人欲害帖木真,決定去給帖木真報信,於是連夜在帳房(qo)裏殺羊煮熟,騎馬馳去。

       例2.第245節有另一詞形“[中]豁失里[,黒]”(qoiliq),旁譯“帳房”。此節叙述成吉思汗殺巫師帖卜·騰格理一事,帖卜·騰格理被力士折斷脊骨後,成吉思汗命令拿來一個灰色帳房(qoiliq),蓋在帖卜·騰格理身上。qo爲突厥語借詞,而-liq是蒙古語名詞構詞詞尾之一,蒙古語形式的qoiliq與突厥語原詞qo一時共存④。

       例3.緊接其後的第246節指涉同一事物時,用到了此詞的形容詞形態“[中]豁失里[中]渾”(qoiliq-un),旁譯“帳房的”。第80節述帖木真爲避泰亦赤烏人逃入密林,當他想要走出密林時,發現密林出口被一塊帳房般大小的(qoiliq-un tedüi)白色巨石堵住⑤。

       可見,qo的基本涵義帳房、房子、蒙古包。元代漢文史籍有使用火室房子、禾失房子、火失氈房的,是音譯與義譯連用。拉德洛夫(Radloff)指出,qo源於突厥語,本義是一起,引申爲列、群、畜群,再引申爲禹兒惕群、屬民奴僕所居的禹兒惕群、臨時的小禹兒惕群⑥。qo、qoiliq在今日蒙古語中已不通行。卡爾梅克語有xo,義爲臨時小帳房、旅行用帳幕⑦;鄂爾多斯方言中的xorō goi、qoriya qo⑧,應是qo的孑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