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修辞学五十年:研究动态与趋势 ——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纪玉华/张爱真 1966年,Kaplan首先提出对比修辞学的概念。2004年,Connor提出用跨文化修辞学取代对比修辞学。之后,跨文化修辞学研究数量猛增,出现一些新特征。基于Scopus数据库1990年以来跨文化修辞学学术论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剖析跨文化修辞学的研究动态及演变趋势,可得出如下结论:(1)从研究状况来看,跨文化修辞学发展较快,并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如研究人员由以英语母语作者为主转向以非英语母语作者为主;(2)从研究内容来看,跨文化修辞学开放性较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3)就研究方法而言,跨文化修辞学多样性较强,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显著增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3~54 语义透明度对二语派生词加工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启动词和目标词间隔时间(SOA)为100毫秒的明示启动实验任务考察了语义透明度对中国学习者英语派生词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语义透明度的派生词均对其词干的加工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但其程度不同:语义透明的启动效应较强,而语义晦涩的启动效应较弱。这表明语义透明度影响了学习者对派生词的加工。受其影响,语义透明的派生词分解加工,而语义晦涩的派生词整词加工。研究认为,两者加工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表征方式的不同,而表征方式的不同则是其习得方式不同的结果。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4.37~44 汉语中的非话题主语 很多学者认同Li和Thompson(1976)的分类,将汉语视为话题优先型语言,但仍有很多语法学者认为汉语的主语都是语用上的话题,甚至认为汉语基本没有句法上的主语,只有语用上的话题。本文将以若干句法、信息结构和韵律特征为标准,辅以跨语言比较,判定至少在7种情况下,汉语主句的主语不是话题:主语为对比焦点;主语为信息焦点;主语出现于整句焦点句;主语受焦点敏感算子约束;无定主语句;新信息主语句;最小量化主语句等。而且,从句中非话题主语更多。这些情况显示汉语主语和话题虽然交叉很多,但仍是汉语中两个各自独立的句法库藏成分。本文还从跨语言角度进一步探讨主语和话题的关系,赞同主语的原型是施事。主语能够扩展到离施事多远的角色,因语言而异。话题优先语言中主语会比其他语言的主语更常带话题特征,但不妨碍非话题的施事类成分充当主语。 《中国语文》2016.3.259~275 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维度 理想或成功的汉语国际传播,实质是具有厚度的传播过程文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而每一次生产和再生产,都需要以这种文本的内在连贯性、一致性、统一性为重要条件。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解体力量都程度不同地威胁到一种连贯、一致、统一的传播过程文本的形成,从而造成传播不成功的结果。但是,这种传播文本的非连贯性和不一致性并非毫无意义,也不只是存在消极作用。这些文本解体力量对于对话者达成理解和共识所需要的文本连贯性和一致性构成了障碍,而这种障碍本身蕴含着克服障碍的意义,激发起追求互动新奇的跨文化传播实践者的对话兴趣,使得汉语国际传播本身拥有母语共同体成员之间日常互动实践所不具有的特殊意义。汉语母语携带者与对象国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各类交际实践中障碍最多,共识最难达成,但也是一种具有张力和新奇的交流,在很多情况下也最容易转变为意义丰富、魅力无穷的交流。 《语言战略研究》2016.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