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版本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花友萍(1969-),女,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图书馆助理研究员;丁治民(1969-),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江苏 苏州 215123)。

原文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永乐大典》引用《集韵》的材料中,有40字及其训释与南宋本《集韵》不同。不同之处多为南宋本对永乐本的增、删、改等工作,因此,《永乐大典》所采录的《集韵》可能是北宋本。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1 期

字号:

      《永乐大典》是以《洪武正韵》为纲,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每韵下分列单字,单字下详注该字音韵、训释和其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依次把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异见、诗文词曲等随文收载。明成祖称赞这种编辑方法是“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详注每字音韵和训释的小学书中就有《集韵》。

      《集韵》是宋代继《广韵》之后又一部大型官修韵书。景祐元年(1034)三月宋祁等奏言《广韵》之失,[1]四月诏修《集韵》,[2]书成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九月,庆历三年(1043)八月十七日雕成。两宋期间各地陆续有一些刻本;从元朝到明朝四百年间,这部书没有重刻过。[3]

      流传至今的宋代刻本目前已知的仅有三种:前清内府藏南宋潭州本《集韵》(编入《古逸丛书》三编)、①翁同龢家藏南宋明州本《集韵》(于1993年编入《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②以及日本宫内厅藏南宋淳熙金州刻本《集韵》(于2001年编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③这三个本子均为南宋刻本。

      《永乐大典》④修纂之时,贯彻了明成祖“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的雄伟目标,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书籍一并辑入;并制定凡例,全书依照《洪武正韵》八十韵本的韵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将自古以来书籍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

      《洪武正韵》共有2220个小韵。4现存《永乐大典》收有97个小韵(限于有反切注音的),收字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共计53个。在这53个小韵中,收字最少的为“仓尊切”,有4个韵字;收字最多的为“卢谷切”,有76个韵字。《永乐大典》所收韵字的排列以《洪武正韵》为纲,除《洪武正韵》所收字外,其它韵字均按该字首次出现于哪本辞书、而辞书又按成书时间的先后来排序。《永乐大典》所引小学书的原则,一是辞书的排列次序按成书时间的先后,二是后一种辞书必须提供前一种辞书所没有或不相同的内容,即后引用的与已引用的相比要有新的信息。具体可参看《〈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5]

      《永乐大典》引《集韵》668字及其训释,其中628字及其训释与现存南宋本完全相同,另外40字及其训释与南宋本不完全相同。现将这些不同列举如下,并加以解释。

      一、异体南宋本比永乐本多⑤

      南宋本有6字比永乐本的异体多,其中第二字“顶”最能说明这一点。

       1.永乐本汀,《洪武正韵》:“他经切,水际平地,亦作;又敬韵。”丁度《集韵》:“水平。”

      

      

      

      按:南宋本有三个异体“蝃、蜥、蚳”,永乐本有一个异体“蚳”。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两个异体,为“蝃、蜥”。

      二、异体永乐本误而南宋本是

      永乐本异体或误写,或来源不同。

      1.永乐本逌,《洪武正韵》:“于求切,逌尔,笑貌,颜师古曰:‘古作攸。'”丁度《集韵》:“所也,古作。”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逌,所也,通作攸”。

      按:“”与“逌”非异体,“攸”与“逌”为异体。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2.永乐本豷,《洪武正韵》:“许意切,豕息。”丁度《集韵》:“虚器切,阙人名,或从犬,作豷。”

      

      三、异体南宋本误而永乐本是

      永乐本詀,直陷切。陆法言《广韵》:“被诳。”丁度《集韵》:“或从廉,作譧。”

      金州本为“詀譧,被诳也,或从廉”;潭州本为“詀谦,被诳也,或从兼”;明州本为“詀谦,被诳也,或从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