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政府审计模式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祥健,重庆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审计制度,实行审计全覆盖,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上决定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拓宽审计监督范围,审计任务加重了;二是要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垂直管理审计,增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力量有限,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审计面临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数据规模空前强大,审计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和“一对一”现场审计模式在面对大数据、虚拟化数据面前可能存在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局面,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功能作用,降低了政府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云平台技术推动审计的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增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监督、评价、防御功能,不仅是为政府审计全覆盖提供理念支持和技术支撑,也是加强政府审计垂直管理、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大数据的产生及对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

      尽管“大数据”(Bigdata)这个词直到最近几年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就热情地将“大数据”称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自然》杂志在2008年9月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2009年开始,“大数据”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行业中的热门词汇。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后又一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对大数据的解释是:“大数据”并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是关于某个现象的所有数据;“大数据”的分析重点在于了解“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大数据研究的先驱麦肯锡公司对大数据的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的数据集合。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解读是: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数据的搜集、存储、处理以及共享等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也赋予大数据之“大”更多的意义:人类可以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筛选、清理、整合和分析,捕捉有用的信息,为人类创造新的价值。

      (二)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方式、审计抽样技术、审计报告模式、审计证据搜集等技术和方法产生影响(秦荣生,2014)。鲁清仿、魏欣媛(2015)研究认为,大数据对审计风险准则产生了影响,其使得现行的审计风险准则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范围的影响。传统审计方式下,审计机关受审计力量、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以获取外部数据,难以对审计数据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往往采取抽样审计方式选取部分样本量估计总体特征。随着大数据数据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范围不再受制于抽样样本,审计着眼于全量数据,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审计,实现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审计项目更具全面性、延伸性、整体性,审计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准确性。

      2.对审计技术的影响。传统环境下,审计技术主要表现为现场手工审计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很多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效率低下且难以有效实施,由于大数据时代的超大数据体量和占相当比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在,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已经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运算能力,必须使用新的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方法。围绕大数据,一批新兴的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将不断涌现。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使用分布式拓扑结构、云资源数据库、联网审计、数据挖掘等新型技术手段和工具,以提高审计的效率。

      3.对审计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模式是各个审计机构针对各自的审计任务采取现场“一对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由于时间、地点、人力的限制,使得审计范围受限,难以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所以审计效率不高,审计质量低下。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都存放在云数据中心,被审数据关联的各个数据库都可以授权审计机关访问,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心,通过分析模型对被审数据库中的大数据进行关联对比分析,查找疑点,然后分散查证。这样,传统的“一对一”现场审计模式就演变为“多对一”的各个审计机关协同审计模式。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审计效率的提高,而且对于综合多种审计资源及时发现审计疑点很有益处。

      三、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模式转变

      (一)传统政府审计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审计模式是各基层审计机关在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各自分别开展“一对一”的现场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的缺陷在于:一是各审计机关需要分别建设自己的审计系统,每个审计机关都需要配置独立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势必会造成IT成本和专业维护费用的居高不下,且还需要大量的专业维护人员对各自的系统进行不断维护;二是各审计机关孤立作战审计模式主要通过查账、盘存、调取相关资料佐证等手段开展日常工作,这些活动均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这使得审计效率低下,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完成审计全覆盖的工作任务;三是现场数据采集模式获取企业内部数据较容易,但获取企业外部证据较难,较易出现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难以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势必影响审计质量;四是审计机关本身没有执法权,这种审计机关孤军作战模式使得审计结果的运用受到限制,审计执行力度不强,难以发挥审计的“透视镜”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