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普及渗透和技术的发展迭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现有的传播媒体格局,全球的新旧媒体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冰与火的变革与洗礼。“动荡”成了描绘或概括当下全球媒介产业态势最恰当的词汇。 新的市场态势下,一些传统媒体求新求变,一些媒体失落悲观,更有一些媒体将自身发展遇到的危机简单地归结为媒介变迁的结果,试图把新媒介、新技术当作万能的救命稻草。而近年来众多的实践案例表明,新媒介并不一定能拯救传统媒体于水火之中,采用全新互联网模式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等于吃了长生不老之药。事实上,媒介产业是涉及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市场拓展、人才运营等方方面面要素的系统性集群,要找寻媒介产业的发展新出路,必须结合这些要素,对媒介产业所面临的危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跟风。笔者认为,媒介产业目前面临三重危机:媒介的危机、媒体的危机和媒体人的危机。如果把当下的危机主要归之于媒介变迁的层面,而忽视媒体经营管理和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两个方面隐藏的危机,则当然不可能找到危机的源头,更找不到危机应对的方法。 一、媒介的危机 媒介是人类赖以传递信息和交流的介质。媒介的特质建构了人类交往互动的方式和社会生活形态,人类社会的形态与特质反过来也影响了人们对媒介的需求和选择。纵向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媒介变迁的历史。从口语表达到文字记载,从笨重的石器、竹简到轻便的莎草纸,从大规模印刷的报纸到瞬间千里传递信息的收音机、电视机,再到当今发展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媒介已经从信息的载体向社会生活的载体甚至工作、创造的载体转变。 (一)媒介形态变迁带来的危机 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必然会创造出一个相应的新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时间序列上较后产生的媒介天然地对先前产生的媒介构成威胁与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媒介在媒介形态、功能和体验方面的升级进阶,契合受众日益多元、细化的需求。人们接受并习惯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全新体验之后,必然会逐渐形成对新媒介的偏好和选择,从而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新旧媒介形态嬗变的过程中,有的被大浪淘沙,有的“适者生存”。比如,作为一种古老的媒介形式,书籍虽然已经存在了至少2000年,但是,仍然经受住了报纸、广播、电视等新媒介的轮番冲击。而碑帖、竹简、帛书等媒介,则逐渐走进了历史博物馆或退居社会的一隅。 互联网技术诞生以后,各种寄附性媒介层出不穷,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于2016年6月2日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30亿,比上一年增长9%,互联网全球渗透率达到42%,中国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6.68亿。[1]互联网媒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受众的喜爱并成为越来越多媒介消费者的首选,突出的优势就在于互联网技术下新媒介形态的不断翻新。从固定网络到移动网络,从门户网站到专业网站,从文本网站到视频网站,从信息媒介到社交媒介,从微博、微信到物联网,从眼镜、手表、纽扣、服装等可穿戴信息设备到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交互,人类仿佛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媒介的泛媒介时代。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正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和速度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注意力资源分配有限的前提下,这无限多元的新媒介载体在给人类带来崭新体验和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感到危机四伏的根本原因。而传统媒体的“危”,正是新媒体面临的“机”。 (二)媒介功能变迁带来的危机 传统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承载和传递信息。每一个新媒介的诞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介则不仅仅是在传播或者使用信息,而是在与人分享或者共享信息。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还是评论者。[2]新媒介功能的拓展把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由媒介功能的变化引起的受众角色的变化,是新媒介较传统媒介更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近一半的成年网络使用者单独从社交媒体脸书上获取政治新闻和政府新闻,即传统意义上的硬新闻。[3]移动的媒介更是成为受众的新宠。在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的50个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中,其中39个网站的移动端流量超过了电脑端。[4]在新媒介强大功能的影响下,传统媒介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地位自然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研究表明,在2015年中国的大众传媒舆论场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明显下降。“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特别是拥有月度活跃用户超过6.5亿的微信,更是成为社会舆论集散的新引擎。[5]此外,新媒介在满足人们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方面更是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因此,媒介的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传统媒体并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毕竟有近一半的国民还没有使用各种新媒介(主要在农村),城市很多55岁以上年纪的人对传统媒体仍有一定的感情和使用惯性,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书刊的偏好一时也不会消失。传统媒介只要放平心态,放下身段,围绕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生产内容,还是有能力和新媒介较量一番的。更何况,经营新媒介的媒体,亏损者、破产者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