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美国文献看南海诸岛的主权

作 者:
辉明 

作者简介:
辉明,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广东 深圳 518060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自古以来,我国海南渔民就已在南海诸岛从事生产开发活动,是南海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也是南海诸岛唯一的主人。这不仅为中国史籍所记载,也为包括美国官方文献在内的大量西方文献所证实,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20世纪之后,中国政府多次对南海诸岛进行巡视,宣示主权,并对南海诸岛重新命名,从而在法理上确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美国官方文献承认南海诸岛是中国的领土,并采用中国政府的命名,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美国对中国有效管辖南海诸岛的认可。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11 期

字号:

      自古以来,我国海南渔民就在南海诸岛从事生产开发活动,长期居住。南海是海南人的家园,并在此基础上,中国逐步形成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管辖权。这不仅为中国史籍所记载,也为大量西方文献所证实。本文拟从近代美国文献,尤其是官方文献的有关记载,来说明当时美国政府对南海主权归属的认知。

      一、美国早期在南海的活动及南海航线

      美国在南海的最早活动可追溯到18世纪末。1784年,美国帆船“中国皇后号”满载货物,远涉重洋,途经南海,到达广州,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第一页。但是,“中国皇后号”只是经过南海,没有留下对南海的记载。当时美国立国不久,国力不强,对中国的兴趣在于贸易,而对南海未给予太多的关注。

      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需要保护突飞猛进的对外贸易。1835年,美国海军建立了东印度分舰队,以保护从中国到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商业利益①。作为美国远东贸易的重要航道,南海的航线和航海安全引起美国的重视,开始了对南海航线、水文情况的勘测。1835年,美国测量船戴维·斯科特(David Scott)号在南沙群岛奥援暗沙(Owen Shoal)一带测量;1842年,美国文森斯号考察船在南沙群岛中部测量②。

      关于戴维·斯科特号在奥援暗沙的测量,华盛顿1836年2月4日周四发行的周刊《军队与海军编年史》有详细生动的记载:

      奥援暗沙,通过两个航海仪测算,位于北纬8°8′,东经111°59′,从澳门到此10日;由戴维·斯科特号司令奥援船长(Captain Owen)于1835年5月11日在从珠江赴英国途中发现的,此前这个暗沙还不为人们所知。他在中午稍后经过了这个暗沙,从南南东、东南而南航行,测得水深6-4.5英尺,再是3.75英尺,下午1时经过了暗沙,测量水深不见底。这个暗沙看起来长约2英里,由黑白斑纹珊瑚构成,形状如快速生长的堆积层,用铅锤可以探测到最近生长形成大块的珊瑚,感受到石珊瑚生机勃勃。同时这个暗沙,杂色的珊瑚斑块明亮却令人担忧,尽管没有明显的海浪时,大海是那么平静,但是当海水高涨,海浪就会淹没一些珊瑚礁,大船就很容易撞上它们。③

      奥援暗沙即以奥援船长之名命名的。

      为了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应美国船长协会(American Shipmasters Association)的要求,1864年6月24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海军部向美国海军和商船提供海军人员在外国海域进行调查和勘探结果的资料。1866年6月21日,海军部成立了海图官局(United States Hydrographic Office),当时隶属于美国海军部航务局(Bureau of Navigation)④。成立海图官局的目的,是为美国海军和商船提供精确的、廉价的海图、航海指南、导航资料和航海手册,以改善航海安全⑤。

      美国海军海图官局的工作是在公海和外国海域进行地形和航道测量,以收集和发布航道和航海资料,绘制和印刷与航海有关的地图和海图,以及编制和发行航海指南、(列举各导航用灯标的)航行表、引航图、航海手册、期刊,还有无线电导航广播⑥。

      美国海军海图官局翻译了1851年法国海军德·柯哈烈特(De Kerhallet)船长《印度洋概览》一书,由美国政府出版办公室于1870年出版,对印度洋直至南海、台湾海峡的季风、气候、洋流和航路作了介绍。其中对南海的描述甚为详细,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南海的认识。

      当时南海诸岛海域是东西海上交通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印度洋概览》对西方船舶从印度洋进入南海的航线作了介绍:“从新加坡海峡或邦加海峡进入南海(China Sea),西沙群岛(Paracels)以西的航线称为内沟航线(Inner Passage),是3、4、5这几个月中最直接、最快捷的航线;但在6月西南季风开始刮起时,经过中沙群岛(Macclesfield Bank)的外沟航线(Outer Passage)则更为可取。”⑦并对外沟航线作了详细介绍。除了内沟和外沟航线,印度洋通往中国的南海航线还有巴拉望航道。

      离开奥尔岛(Pulo-Aor,中国文献称为“竺屿”),向南阿南巴斯群岛(Anambas)航行,从南阿南巴斯群岛、低地岛(Low Island)、大纳土纳岛(Great Natuna)的南部穿过;从那里向东北方向穿过南通礁和皇路礁(the Louisa and Royal Charlotte Shoals)之间的水道,如果刮的是南风,就可以望见24至27英里之外的峇兰巴雁岛(Balambangan Island);但如果一直刮北风通过这条水道航程约45英里,向巴拉巴克岛(Island of Balbac)航行,如果是顺风,适当的航程约25至30英里可通过这个岛。如果刮东风,可更靠近这两个岛航行,因为东风往往使一股强劲的洋流穿过这条海峡向西流去。然后驶向半月礁(Half Moon)、舰长礁(Royal Captain)、蓬勃暗沙(Bombay Shoals)与巴拉望的沙洲之间的海峡。船舶通过这条海峡应该与陆地保持约30英里的距离,并采取最高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危险。抵达这些岛礁的北部之后,如果风向是向东,就可以望见巴拉望和卡拉棉群岛(Calamianes Islands)的北端,然后驶向卢邦岛(Luban)即山羊岛(Goat Island),并沿吕宋岛海岸航行,从而到达博利瑙角(Cape Bolinao),因为博利瑙角附近有暗礁,以及有时洋流会冲进邻近的海湾,要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船舶到达博利瑙角后,几乎可以确定向东沙岛以东航行,除非受阻于经常发生的东北大风和向西的强大洋流。然后谨慎地沿吕宋和博加多(Bajador)之间的海岸航行,以确保进入中国沿海,到达担杆列岛(Lema Islands)东面。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