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理论有待深究的三个问题 构式语法理论有用,但有三个问题需要深究:(1)构式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作者认为构式的本质特点在于(a)构式本身能表示独特的语法意义,(b)其形式或意义都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式完全推知,(c)他必须是一个结构。(2)构式是怎么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从外在语言作出了描写说明,又从内在语言作出了两个新的假设。(3)怎样提升构式理论的方法论价值?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构式理论真要发挥它在句法研究中的作用,要增强其方法论价值,它需要与语块理论(Chunk Theory相结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7 从英汉翻译看汉语位移事件语篇叙述风格 池昌海 姜淑珍 位移事件表达模式的语言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句法层面上,而且也体现在语篇叙述风格上。通过考察英语位移事件表达的汉译情况,我们发现汉语译本倾向于将原文的复杂路径事件解构为若干简单子事件,每个子事件由独立的动词或组合引导,这与动词框架语相似;另一方面,与动词框架语译者在翻译英文方式信息时高频使用的省略翻译策略不同,汉语译者更多采用部分和补偿翻译策略。这表明,汉语译者在词汇层面上降低方式信息编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又通过其他策略补偿汉语方式动词的相对贫乏。汉语既关注整体位移又注重位移方式的语篇风格,是由汉语位移表达的主要句法结构即动趋式决定的,也是汉语位移事件表达模式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上的体现。 《当代修辞学》2016.4.68~77 汉语否定词“没(有)”和“不”对焦点敏感度的差异性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两个主要的否定词,以往文献把它们视为对焦点敏感的算子,并不区分它们对焦点的敏感度。Herburger(2000)提出通过事件量化(eventquantification)分析英语否定词,重新检视非焦点成分对句子所述事件的量化影响,认为事件量化词的量化是受限于其辖域内的非焦点成分,该成分给出的是一个背景事件描述。Beaver和Clark(2003)也认为即使对焦点敏感的算子的释义可能与焦点直接或间接有关,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处理。根据Herburger及Beaver和Clark的分析,我们提出“不”和“没(有)”对焦点的敏感程度并不一样:“不”是一个对焦点敏感的否定算子,与焦点直接关联得出“不”字句的基本释义;而由于句法上的限制,“没”必须依附于“有”,“没”的释义只能是对焦点间接敏感。此外,通过事件量化分析,“没”可以被看作是否定情状存在的量化词,它的释义显示,量化结构中的背景或限定部分可以通过句子去掉焦点部分得出,而焦点在“没”字句中的角色是给出非焦点或背景部分,以对与“没”有关的背景事件进行限制。 《当代语言学》2016.3.368~386 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声调语调偏误特征 语音的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调语调等韵律特征,而这些韵律特征的语言差异是导致二语韵律偏误的重要原因。本文比较了普通话母语人群和香港粤语人群产出的普通话声调语调特征。首先从声学上分析了句中双字调组的基频模式,发现粤语人群的主要偏误是调域偏窄,尤其体现在阳平调。然后,通过听辨实验和声学分析,系统考察了不同句长及不同尾字调的陈述句、语调疑问句、带“吗”疑问句的语调。听辨实验表明,粤语组陈述句的辨识率高于母语组,而疑问句的辨识率低于母语组(尤其是阳平或去声结尾时)。声学分析发现,粤语组陈述句的基频下倾比母语组更明显,而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整体基频提升则弱于母语组(尤其句子较长时),只是句尾基频提升依然明显。听辨实验与声学分析的结果一致,粤语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可归因于语言能力受限及语言负迁移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粤语人群的普通话语音训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报》2016.2.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