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入手法 审计人员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应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的相关立项审批文件、工程设计图纸、投资项目预算、招投标材料、项目技术档案以及审计现场踏勘等基础资料,特别是涉及重要事项的关键节点内容,更要领会理解并准确判断其含义。这样不但有助于突出审前调查内容和重点,便于编制审计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分析疑点问题、甄别是非真伪,及时正确地处理疑难杂症。 具体实施:在某绿化工程中,招标文件和合同中的内容不够完整严密,合同条款只说明工程变更后的单项价格调整方法,未明确清单工程量有误时是否调整、如何调整。为此,施工单位认为招标时的清单工程量由招标单位负责,少计的工程量在结算时应该调整,所以,施工单位“理直气壮”。此说法按理成立,此时审计人员一筹莫展。为何招标文件和合同未明确具体调整办法?从程序上来说,工程量是否调整,在招投标阶段是必须涉及的内容,所以还需要核实分析其他基础资料来确定招标清单工程量有误时的处理方法。通过查看招投标资料,审计人员发现该项目招投标程序规范、资料齐全,招标答疑资料中招投标各方也未提及清单工程量有误的处理方法。为尊重未中标的投标单位,审计人员按照客观公正原则,在原有基础资料基础上,对超过国家规定的计价规则允许误差范围外的工程量予以调整,并且建设和施工单位各承担相应责任。最终各方都同意此解决办法。 实地现场核实法 实地现场包括项目现场、施工现场以及其他相关现场,实地现场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重要物证,如何获得实地现场证据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重要课题。审计人员只有对实地现场仔细核实、前后关联和延伸审计,才能还原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面貌,为审计工作查找证据。 具体实施:在某安置小区建设工程中,施工单位在竣工结算中显示,一项打桩用的塘渣作为弃土处置,被挖运到26千米外的山村,费用约54万元。虽然与该费用有关的资料完整、手续齐全,但要核实该费用的真实性也存在很大困难,因为该弃土处置已有两年多,并且弃土有可能又被重新处置而无法查证核实。但为何不选择与项目所在地较近的山村作为弃置场地?带着这个疑问,审计人员采用实地现场核实法,对26千米外的弃土处置事项进行审核。根据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现场指认地点,审计人员发现该弃土包含的成分中有较多的细石颗粒,与本工程打桩用的塘渣在粒径上有明显差异,由此,审计认为送审的资料不真实,有舞弊现象。在实地现场证据面前,建设、监理单位承认未到过现场,是施工单位上报后签字的,施工单位道出真相,实际的弃土就在距离本工程约5千米的另一个项目空地上。 申请权威检测法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保证,而权威数据是审计的有效证据。权威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一般包括申请仲裁、申请鉴定、申请检测等。 具体实施:在某老年乐园竣工决算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室外木景观存在质量问题,木亭子、花架木材腐烂严重,一个已经倒塌,其余几个存在安全隐患(涉及造价约40万元)。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单位认为工程按图纸施工,施工方案经监理批准,材料符合要求,工程验收合格,且已过保修期,所以,施工单位概不负责。为此,建设单位哑口无言,苦不堪言。审计人员到现场察看,按照设计图纸与木亭子进行一一核实,发现设计图纸对木结构、施工方面没做详细说明。根据经验,即使农村木房子结构也不会在几年内倒塌,所以,关键还是材料本身。于是,审计人员提取材料样本,向浙江省林业研究院木材检测站申请检测。权威机构分析断定,该施工木材非设计要求品种且防腐处理未达标。在权威报告面前,施工单位不得不重建修复。 行业专家分析法 为弥补审计力量不足、避免对疑难问题处理不当,行业专家分析法不失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良法。应用此法前,在确定专家名单时应把握四个方面:行业专家应立场公正、认真负责,无负面影响;身处疑难问题对口的专业领域;对疑难问题无利益关系;具有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敢说敢言。 具体实施:在某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审计人员遇到一个疑难问题——招标文件合同对新增施工内容是否能补偿人工差价?建设过程中未做约定,且政府出台的人工价格指数与实际市场价确实存在较大差异,施工单位在竣工结算阶段提出补偿人工差价的要求。有的专家认为,资金可能会流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的个人腰包,人工工资涨价的风险应由施工单位承担,不予调整;有的专家提出,实际市场价高,应该调整差价。经过专家分析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新增加的工程量应区别不同情况,分责任调整,超过施工单位承担风险外的部分工程量的人工工资涨价,建设单位也就是业主也应分担。 计算机辅助审计法 计算机辅助审计法能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利用此法,审计结论证据确凿,既能定量又能定性,并且事半功倍。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面对大数据类的疑难杂症,提议使用此法。 具体实施:在对某河道疏浚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审计河道的泥浆运输和处置问题。由于夜间施工作业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良施工企业往往偷倒乱倒、偷排乱排,不但造成财政资金的多头支出,而且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造成弃土堆积如山、淤塞河道、妨碍泄洪,成为安全隐患。审计时很难掌握泥浆的去向和偷倒偷排的证据,是政府项目投资审计的“老大难”问题。审计发现,该项目均按合同规定由施工单位和泥浆处置的码头签订了协议,作为泥浆结算的数量依据,码头提供的协议、车次票据资料齐全。但细心查看发现,这些车次票据整洁,没有泥浆运输驾驶员提交时应该留下的泥浆污点和折痕,票据实际是多少?情况又如何?是否存在偷倒乱排呢?审计人员想到宁波市建筑垃圾、渣土和泥浆运输的车辆已安装全球定位系统,这些数据应该都留在城管部门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上。经汇报讨论,局领导同意并支持审计组调整原审计方案,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创新思路和做法。因该项目施工工期长、车次多,所以采集到的数据十分庞大,达26万多条。通过数据汇总和整理,结合Auto CAD绘图软件和Google Earth地图软件,泥浆运输车辆的运营轨迹全部显示出来。将运营线路和泥浆运输的实际次数与票据车次比较,发现多计600车次的泥浆运输工程量,占该工程上报泥浆量的25.84%。同时发现,按政府规定完整开启全球定位系统的最高开启率仅为17.37%,最低的为2.98%,与城管部门要求的相差较大。泥浆运输量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