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盟军战俘营考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上海 201620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 200233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太平洋战争期间,为了管理盟军战俘、消除中国民众对英美等国援助抗战的期望,同时为上海的驻军提供劳动力资源,日军设置了上海盟军战俘营。自1942年1月至1945年5月,1000余名来自威克岛、华北海军陆战队等地的盟军战俘被关押于此战俘营。日方对盟军战俘非常野蛮,盟军战俘遭受寒冷、饥饿、酷刑、强迫劳动等痛苦折磨。虽然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由于战俘营配备一定的医疗设施,红十字会及旅沪侨民积极援助,以及盟军战俘尽力保持严格军纪,上海盟军战俘营保持了较低的死亡率。日军原本想将上海盟军战俘营作为其善待战俘的展示橱窗,实际反倒成了其践踏国际人道主义、实施战争犯罪的见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军对威克岛、关岛、香港、东南亚地区发动突袭,俘虏了大量盟军士兵。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俘虏英、美、荷、澳等白人战俘125309人,非白人战俘162226人。①为了管理这些战俘,日方开始设置战俘营,并逐渐完备战俘管理制度。1941年12月23日,日政府公布了《俘虏收容所令》(敕令第1182号),规定战俘营由陆军省管辖。②27日,日方公布了《俘虏情报局官制》,规定俘虏情报局负责战俘的收容、押送、交换、医疗诸事项,陆军少将上村干男被任命为俘虏情报局首任长官。③此后,日方又制定了97份涉及俘虏收容、管理、转运、通讯、劳务等内容的文件。④

       1942年工月15日,日本在善通寺设立了第一个盟军战俘营。⑤依据日方的资料,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设置的盟军战俘营共18处。日本本土有8处:善通寺、大阪、仙台、东京、名古屋、函馆、广岛、福冈;占领区有10处:上海、台湾、香港、奉天(今沈阳)、朝鲜、爪哇、泰国、菲律宾、马来亚、婆罗洲。⑥根据以上史料,日军在中国先后设置了香港战俘营(1942年1月31日)、上海战俘营(1942年2月1日)、台湾战俘营(1942年7月7日)、奉天战俘营(1942年12月16日)。此外,日军在海南岛设置关押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战俘的劳役作业场。日方史料中未出现海南岛战俘营的正式名称,然而就其实质而言,此地亦是一处战俘营。

       国外学界很早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中日军关押的盟军战俘进行研究。战争结束后就陆续有回忆录资料问世。这些回忆录是盟军战俘对苦难生活的记忆,从个体角度来记述、还原战俘营状况。⑦随着回忆资料的不断出现,美国学界开始探讨二战日军战俘营的设置、管理等问题,尤其是战俘的苦难生活问题,⑧并且开始分析日军残酷对待战俘的原因。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战俘劳工问题、⑩战俘医疗问题(11)也得到了学界关注。然而,根据笔者所知,欧美学界对日军战俘营的研究多集中于日本本土及东南亚地区,对设置于中国的盟军战俘营关注较少。

       日本学者的研究经历了由档案文献搜集整理到俘虏政策研究的过程。茶园义男的《大东亚战下外地俘虏收容所》整理了日本战时设置战俘营的档案资料。(12)内海爱子、永井均的《东京审判资料——俘虏情报局关系文书》是对战后审判中有关战俘问题的档案整理。内海爱子的《日本军队的俘虏政策》从档案整理深入到政策研究,分析甲午战争以来的日本俘虏政策,重点讨论二战期间日本的战俘管理政策。无论是资料收集还是政策分析,日本的盟军战俘营问题研究尚未专门涉及上海盟军战俘营这一论题。

       国内学者对沈阳的盟军战俘营已经作了系统研究,而对上海、台湾、香港盟军战俘营的关注不足。(13)杨竞认为沈阳盟军战俘营是“日军实施以战养战策略的结果”、“以高度专业化、高死亡率和高级将领战俘在押为特征”。(14)焦润明、王铁军利用日本关东军宪兵队档案对沈阳盟军战俘营的信函检查制度进行研究,认为日方试图通过对英美战俘的邮件和信函检查来获取美国的相关情报,情报内容包括美国国内的战争动员、战争宣传、战争态度、参军参战动向、盟军战机型号、美军空袭作战方式、对俘政策等。(15)综合国内外研究可知,学界对上海盟军战俘营的研究尚显不足。上海盟军战俘营的设置情况如何?战俘来源于何处?日方如何管理战俘营?盟军战俘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学者开始对上海盟军战俘营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档案资料发掘不够,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16)本文以战后美国战俘情报局(American Prisoner of war Information Bureau)对上海盟军战俘营的调查档案为主,辅以日方档案、中国报纸等文献资料的相关记录,试图展现上海盟军战俘营的历史图景。(17)

       一、上海盟军战俘营的设置及战俘组成

       上海盟军战俘营关押的战俘主要来自威克岛战役被俘的美军官兵及平民。1941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马绍尔群岛中的威克岛,1000多名美国军人和建筑工人沦为日军俘虏;1942年1月12日,除留下部分战俘在该岛继续修筑军事工事以外,约1200人被强令登上“新田丸”(Nitta-Maru)客轮,绝大部分战俘被运到上海盟军战俘营。(18)

       太平洋战争时的盟军战俘大都经历了梦魇般的海上航行。“运输船上的惨状远远超出了战俘们的想象,严酷的高温、难闻的恶臭、过度的拥挤,加之缺食脱水、日本看守的肆意殴打,使得战俘们再也不愿去回忆那样的旅程”。(19)“新田丸”虽是日本邮船公司制造的豪华客轮,但威克岛战俘的转运之路却充满痛苦。“在登陆船上就看到了那艘将带我们驶向中国的灰色战俘船”,在密封的船舱中,“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12天”。(20)据战俘回忆,“新田丸”上的待遇很差,“住的地方没有窗户,船上也没有水槽,只有稻草中到处乱爬的吸血小虫”。(21)在航行过程中,有5名战俘——富兰克林·西奥多(Franklin Theodore)、约翰·兰伯特(John W.Lambert)、罗伊·冈萨雷斯(Roy H.Gonzales)、厄尔·汉纳姆(Earl R.Hannum)、文森特·贝利(Vincent W.Bailey)被日军砍头,身体被肢解后扔入大海。(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