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代问题

作 者:
李健 

作者简介:
李健,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视觉文化作为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探讨艺术生产问题的一个既不乏历史纵深感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言说语境。以此为依据,一方面艺术生产理论的现代谱系至少可以区分出四种各具特色的研究路径,即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当代艺术哲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艺术界理论、语言学转向中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以及跨学科视域中的文化研究;另一方面,艺术生产实践的中国经验及其当代问题,则集中体现在突破精英与大众二元结构的艺术生产形态、媒介技术不断渗透的艺术生产过程、艺术生产的制度环境及其博弈关系,以及视觉主体的中国式认同与建构等几个方面。无论对西方艺术生产理论现代谱系的脉络式梳理,还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生产实践的问题式扫描,都应该被视为通过中国本土问题来实现理论创新所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6)06-0128-07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6.06.019

      一、问题的提出与考察路径

      众所周知,艺术生产问题缘起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其理论价值也在文艺理论、美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探讨。但立足于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这一问题衍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蕴含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仍有相当开阔的言说空间。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视觉文化,作为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便为我们系统梳理艺术生产的理论谱系提供了有效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一方面,西方学界关于艺术生产问题的思考,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分析路径最具有逻辑线索的连续性,也一直是讨论的重点所在。其上溯马克思,经由本雅明、布莱希特,到阿尔都塞、马谢雷,再到伊格尔顿、詹姆逊等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谱系。但立足于视觉文化语境,艺术生产问题的讨论仍有其他同样值得关注的路径:首先是以语言学转向为线索的符号学分析路径。除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符号学分析之外,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等,都借助相似的研究方法,涉及了艺术生产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其次是以社会体制为依据的分析路径。它一方面在艺术哲学领域,通过阿瑟·丹托、乔治·迪基等人的艺术界理论得以展开;另一方面则在社会学领域,反映在布尔迪厄、霍华德·贝尔等人对“艺术世界/场域”的讨论之中。最后是以文化研究为导向的跨学科分析路径。除雷蒙·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等人之外,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领域的重要学者——直至后现代视野中的众多理论家的相关论述,亦可在这一维度予以考察。

      基于这一相对开阔的学术视野来审视西方学界关于艺术生产问题的探讨,可以明确如下几点:第一,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展开有较为明确的时代背景,而不是一个简单抽象的理论命题,因此具有“语境化”特征。第二,这一问题存在于多个学科领域之中,它们共同推进了学界对艺术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的生产性因素的理解,因此又具有“跨学科”色彩。第三,作为一个问题史的艺术生产理论,目前仍未得到系统的清理,但至少有三个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1)视觉性,反映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艺术生产越来越在总体上转向对“视觉”因素的关注;(2)表征性,反映的是艺术生产越来越被作为一种文化表征系统为我们所把握;(3)多元性,反映的是艺术生产越来越突破原有的艺术边界,并形成一个形态丰富的多元生态。视觉文化恰恰在以上几个方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依据,成为清理艺术生产问题发展脉络最恰如其分的言说背景之一。

      另一方面,国内学界对艺术生产问题的探讨同样由来已久,其常规研究路径或是将原有的艺术创作诸问题进行艺术生产论的置换,借此展开“新瓶装旧酒”式的研究;或是在与物质生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个具有普泛意义的超级理论,考察所有历史时期的一切艺术现象。近年来,借助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相关理论资源,从更宏观的艺术社会学角度探讨此问题的著述日益增多。在此基础上,对此问题的历史性梳理也开始出现。总体上,这些讨论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美学领域,且具有历史意识、语境意识的论著并不多见。就视觉文化这一特定历史语境而言,由于文化生态的差异性,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发展形态与西方社会并不完全吻合,国内视觉文化研究自20世纪末发端以来,前期主要以译介、引述西方相关理论资源为主,目前则正进入理论消化期,开始转入对本土视觉文化现象的深度分析阶段。艺术生产问题在此维度并没有受到普遍关注,仅散见于各种现象解读的论述当中,或是对视觉文化体制环境的研究之中。简言之,立足于视觉文化维度对艺术生产问题进行梳理,国内学界仍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生产理论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学术价值、理论效用等问题,都有待深入挖潜。

      概括来说,基于视觉文化语境对艺术生产理论的谱系及其当代问题进行考察,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学术价值:其一,艺术生产作为现当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诉求的理论话题。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对其进行问题史的梳理,既是对当前视觉文化的整合性研究的推进,也将帮助我们在一个更加宏阔的理论视野下,反思艺术的生产方式、存在价值以及未来走向,从而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理论参照系。其二,视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艺术“生产/消费”实践活动不仅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且越来越倚重于视觉文化为其提供的文化实践平台。其三,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尤其在文化教育和青年亚文化中影响深远。立足于这一背景对艺术生产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各种视觉手段来创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在实现娱乐和教育的平衡、视觉文化和阅读文化之间的双赢,以及提升公众的视觉素养等方面,这一问题的探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以此为参照,本文首先对艺术生产理论的思想谱系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其次对艺术生产的本土问题予以实践层面的扫描。从西方理论谱系和中国文化实践两个维度对艺术生产相关问题的上述考察,将为我们通过丰富的视觉文化现象,反思、提炼艺术生产的本土问题和中国经验提供宏观鸟瞰式的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