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学与中国哲学

作者简介:
理查德·舒斯特曼,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1948年生,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身体美学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它包括知识形态、话语、社会活动、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和价值,构成身体理解和修身的身体规训。它与中国哲学有广泛的对话基础,尤其是与具身化的道家哲学有很大交集。身体美学在此研究道家哲学中对非反思的自发性行为的考察,从而深刻认识到非反思行为中的身体与意识活动的不可分割;它通过批评福柯误读高罗佩研究而得出的快感优先论,提倡中国古代房中思想中的身体美学,进而试图彰显道家身缺但却追求德全的身体风格,即一种以身体美学(身体感知)关注为核心的伦理学。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字号:

       身体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对经验进行批判性考察,研究渐进性的修身经验,它把具体的身体(soma)作为感知评价(aesthesis)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的场所。作为一种渐进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身体美学不仅试图丰富我们身体的推理性知识,而且也试图丰富我们的活生生的身体体验和身体行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由我们的行为举止所导致的我们的行动和周围环境的含义、理解、成效和美感,以及从这些行动和周围的环境中我们的行为举止所得出的精神和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身体美学涉猎广泛,包括知识形态、话语、社会活动和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和价值构成身体理解和修身的身体规训。所以说身体美学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互有助益的交叉学科。

       身体美学绝不局限于一种理论领域、一种学院式话语、一种文化观念,抑或特定的身体训练。它不是一种规定了一系列技术和价值的专门学说,而毋宁说是这样一种研究,即旨在提供一种普遍的理论架构,以及若干有用的观念工具,以便能够对身体知识的多样性给予更富成效的理解,在这种身体知识中,不同的文化早已发展为文明的漫长历史,以便能够帮助我们整合最有价值的身体技术,从而提升我们当今的生活质量。

       身体美学的哲学之根

       虽然身体美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但是它根植于哲学。它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的两个首要的研究领域:实用主义美学和作为生活之具身技艺的哲学。如果说实用主义美学拒斥传统的美学态度,即拒斥一种由行动和创造所激发的冷漠而无趣的沉思,那么它也会认可所有的行为(无论是艺术的、实践的或是政治的)都需要借助于身体,即各种手段中最重要的手段。基于实用主义对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身体核心作用的坚持,身体美学思想强调和考察了身体(soma),即活着的、感性的、有目的的身体,将其视为所有感知活动不可或缺的媒介。如果对美的体验在吸引我们注意力、统合我们意识活动以及占据我们情感的强力且愉悦的方式中具有特殊意义,那么通过更好地支配这种身体资源,不断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感受力,就能使我们以同样方式获得更多的类似体验。通过对这种意识的强调,不仅能够扩大艺术的创造和鉴赏,而且那些愉悦的生活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因为更好的知觉意识而日渐丰富起来,这些知觉意识关乎我们日常生活之成果中的美学含义、美学感受及美学潜能。

       那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技艺)的哲学——这种古典实用主义思想,就成为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身体美学研究的第二根源。具身性(embodiment)已经在学界成为一个逐渐流行的趋势,而身体美学可谓从一个更激进的意义上采取了一种具身哲学的立场。由于其深刻的、实效的、动态的和语境的维度,身体美学的具身化甚至于比现象学家如梅洛-庞蒂的具身化色彩更重,在梅洛-庞蒂那里,身体构成了其核心理论的视角,并且以一种有感觉的、有理性的、有目的的和有技术的主体性而著称,主体性已然辅助构建了这个世界,而非仅仅构建了一个寓于世界中的物质主体。然而与此相对,现象学的传统试图揭示所谓首要的、奠基的和普遍的具身意识(梅洛-庞蒂语),它永远不会改变,为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所有人共知。而身体美学认为身体意识首先被文化所塑造,进而承认不同文化的各种形态(或主体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不同位置)。第二,身体美学的旨趣不仅在于描述我们身体意识和身体实践模式的文化构型,而且还旨在不断提高它们。第三,为了达到这种提高,身体美学涵盖身体训练的实践活动,而不仅只是一种哲学论述。

       当我在《实用主义美学》一书中第一次介绍“身体美学”的时候,我把它称之为“一个古老思维方式的新名称”。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当年也是用同样的话来介绍实用主义思想的。古希腊和古代亚洲传统中拥有丰富的身体学说和身体技艺资源(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虽然我的身体美学思想源自于实用主义,但是古代中国哲学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身体美学在中国学界受到的肯定令人鼓舞,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身体美学观念是被误读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翻译中的“美学”字眼。美学(aesthetics)一词源自古希腊语的“aisthesis”,意思是感官的感知;而现代美学学科含义上的“美学”一词是由亚历山大·鲍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创造的,意思是关于感官感知的严格科学,它是对逻辑的概念化科学的补充。对于鲍姆嘉通来说,美学的一个关键性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感知感官和感知意识,以便能够不仅在关乎美的事物上,而且在生活的各种事情上,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在19和20世纪,美学(aesthetic)逐渐专注于美的理论,而作为aesthetic基本内涵的“意识”或“知觉”的意思,仍然保留在当下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这一点在医学和神经学中尤为明显。例如,麻醉学(anesthetics)指的是在医学手术中消除感知的方法;神经学上还有一种情况叫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指某人的感官敏感性异常提高的现象。这里的感知(aesthetics)首先是作为一种意识感知的情况,它是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观念的核心;在此,感知(aesthetics)的原初意义也保留在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这一术语中。

       身体美学译介在中国

       不过,亚洲对西方美学的接受并不是停留在美学(感知学)领域的意识或者知觉的概念上。明治时期,日本引人西方哲学,当时美学被认为是关于“美的科学或理论”,之后传播到中国。因而在中国,我的somaethetics理论就被翻译为“身体美学”。虽然这是最合理的翻译,但是它还是有些误导,以为身体美学完全是关于身体漂亮的方法,把陈旧和肤浅的身材健美意义上的商业推广和大众休闲娱乐套用到身体思维上来。如果把身体美学看作仅仅是对某人好身材的羡慕或者自己也获得同样漂亮身材的努力就大错特错了。“身体美学”这个译名有时候会使学者产生误解,以为身体美学仅仅关注外在的身体美以及外在的身体形态和身体规范,其实他们忘记了身体美学同样也关注身体自身之知觉和意识的内在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