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6)04-0076-14 中国文化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以民主和科学为特征的新文化,发展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有着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从毛泽东、萧军对鲁迅的阐释与争论的角度加以揭示。选择这个角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毛泽东对鲁迅的看法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观点对立。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鲁迅的推崇并非“仅仅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两人“在思想的深邃、学识的渊博,文风的犀利明快,以及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①。有学者则认为,两人“对于中国历史、现状和出路,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方式阐释鲁迅,“从而掌控了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话语权,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占领”②。但是,怎么会有根本性不同?在根本不同之下又怎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阐释?另一方面,萧军与鲁迅、萧军与毛泽东的关系也引人注目。就前者而言,萧军曾在鲁迅的指导下从事文学活动,声称只有他最了解鲁迅,只有他才能继承鲁迅的事业。那么,问题是,他“最了解”鲁迅的是什么?继承了鲁迅的什么事业?就后者而言,有学者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意识地针对的,就是鲁迅身边的人”,特别是萧军③。那么,为什么针对萧军?在毛泽东、鲁迅、萧军之间,有人认为毛泽东和萧军都喜欢鲁迅,“是毛泽东对于鲁迅的欣赏与萧军的对于鲁迅之爱戴,可能是有差别的”。至于什么差别,可以“供有兴趣的人去探讨吧!”④ 本文把抗日民族战争背景下毛泽东和萧军在如何阐释和评价鲁迅的问题上发生的争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加以探讨。 一、共识:鲁迅的战斗精神、牺牲精神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潘汉年当即报告中共中央。10月20日,毛泽东的名字就出现在上海《日日新闻》上:“鲁迅氏的告别礼今明两天中举行,毛泽东也是治丧委员。”⑤冯雪峰说是他在治丧委员会名单里加上了毛泽东的名字,得到了主持丧事的宋庆龄的赞同⑥。10月22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名义连发两电和一书,一电致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要求举行国葬;一电致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称鲁迅为“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⑦;一书是《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称鲁迅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思想界的权威,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中华民族“最前进最无畏的战士”,其逝世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最巨大的不可补救的损失”!接下来,毛泽东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鲁迅不死的战斗精神。 第一,以笔为武器的战斗精神。“他的笔是对于帝国主义汉奸国贼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法西斯蒂以及一切无耻之徒的大炮和照妖镜,他没有一个时候不和被压迫的大众站在一起,与那些敌人作战。他的犀利的笔锐(锋),完美的人格,正直的言论战斗的精神,使那些害虫毒物无处躲避。” 第二,对敌人毫不妥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死敌,曾用屠杀监禁,禁止发表鲁迅一切文字,禁止出版和贩卖鲁迅一切著作来威吓他,但鲁迅先生没有屈服,民族的死敌想用‘赤化’‘受苏联津贴’等捏造的罪状来诬陷他,但一切诬陷都归失败,民族的死敌特别是托洛斯基派,想用甘言蜜语来离间他离开大众的救亡阵线,但是鲁迅先生给了他以迎头的痛击。” 第三,号召战斗的精神。鲁迅“永远与人民大众一起与人民的敌人作战,他永远站在前进的一边,永远站在革命的一边,他唤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他扶助着青年们,使他们成为象他一样的革命战士”。 这是在日本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发生的呼唤。毛泽东“号召全国民众,尤其是文学界,一致起来继续鲁迅先生光荣的事业,继承鲁迅先生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中国大众的解放而奋斗,为世界和平而奋斗”⑧。 左翼文学刊物上海《作家》于11月15日在第2卷第2期专门发表“哀悼鲁迅先生特辑”,萧军撰写了《本刊献词》。他说:鲁迅是中国灵魂“最忠实的代言人”、“新文化的创造者,指导者”;“不仅是一位最伟大的前进的文学家,并且是一位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最坚决和最英勇的战士。”他宣布:“鲁迅先生的名字将随着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而永远存在,什么狂风暴雨也剥蚀不掉他在时代的巨碑上凿出的深刻的痕迹。” 萧军也认为鲁迅精神的特质是战斗。他说,鲁迅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呼喊,都是控诉,都是征讨;也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全部文学生涯,便是一部充满了血泪的记录,斗争史”。他感叹:“工作,工作,鲁迅先生直到死的头一天前还在工作,这是怎样的战斗精神啊!”⑨他还同郭沫若展开了鲁迅精神的讨论。11月初,郭沫若在《不灭的光辉》一文中认为鲁迅的战斗精神是“不朽”,“不朽”是鲁迅“应得的光荣”。萧军致函郭沫若,强调“不妥协”才是鲁迅“生前战斗的精神”,“他一生是在不妥协的为了历史上所赋予的任务而战斗。他对于中途上纽绊他的脚的一些可怜的葛藤,(丝)毫没有怜惜的斩除着。”⑩ 对比来看,萧军的阐释与毛泽东的基本相同,都强调了战斗和不妥协是鲁迅的精神。萧军也宣布:只有“以高昂的歌唱,结实的步伐,百折不回的意志和不知疲倦的力量向文化的障碍,真理的仇敌战斗,那才算真正的纪念了鲁迅先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