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广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通过新形态的互联网对其他各行各业的催化作用,引导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借此东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风起云涌,“互联网+教学”的实际推行与发展亦如火如荼。

       一、属性功能:融合与变革

       “互联网+教学”是基于教学的生成本质和促进人文化成的价值追求,适应、激发和融通互联网的属性、功能尤其是互联网思维,在两者的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双重双向一体化超越中,实现教学在互联网中的恰切呈现,以及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合理展现。所谓两者的双重双向超越,一方面,互联网在以其对象化的方式展现教学世界的同时,给“教学”打上其自身数字化的烙印,而在教学中也得以部分地自我呈现;另一方面,教学在按照其文化使命和生成性、发展性原则使自身融于互联网,并使自身获得信息化展现之时,也使互联网成为教学世界得以持存的一种表现形态,或是被赋予了特殊意涵的教学存在。教学的信息化和信息的数字化,正在并将越来越使得教学存在成为数字化存在。在新的存在条件下,教学的要素品质、关系样式、存在形态、时空界域、思维方式等均将发生变化,在观感、思维、体验、评价诸方面,以崭新的面貌给人以巨大的异质化冲击。数字化存在的教学,基于但绝不限于“互联网+”的技术层面。正是两者的双重双向超越,而赋予双方以新的存在形态,具备或展现新属性。

       二、关系定位:既在外更在内

       “互联网+教学”中的“互联网+”,对于教学而言,可能处于不同的结构联系中,有着不同的关系定位,显示不同的价值位阶。在认识上,按照自外而内的顺序,有作为环境、作为手段和作为内容三种定位。在现实存在中,互联网之于教学则呈现为既在其内又在其外的关系状态。

       第一,互联网作为教学系统的环境而存在。无论在直观经验上还是在现实发展中,“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学存在提供的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一个全新的环境背景。此时的互联网,是教学的具有无限可能的资源库、影响源、潜在的改造对象和巨大的变异诱因。作为环境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互联网,与教学系统发生的是外部联系,它构成一种背景,更是一系列诱因,还是一类不易觉察的价值检验系统。

       第二,互联网因其显要的技术特性而成为教学的手段。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技术手段,但此时的存在形态已是经历教学化、系统化的考验、批判与改造并纳入教学系统而成为其要素之一的教学技术手段和平台,是可用作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信息存取、交流与传播效率的信息技术体系。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学信息的传递、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等,都因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共享、全时空交互、多元协作等功能特性及全新的信息整合性、操作的便捷性,而为教与学的过程带来实在的效率提升。

       第三,互联网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内容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当互联网被定位在教与学的对象、内容时,就意味着互联网以其合乎教学目的要求、适合学生学习需要与水平的形式进入教学系统,而其本身的基本结构、技术要素、运行规则、语言符号、整体性状等,既作为教与学的直接对象,同时也作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在知识、技能乃至观念方面的基础材料,而被纳入教学。作为学习的对象(内容)和作为使用的工具及其过程,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不可分割,都是具有发展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标的物。“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基于师生既有信息素养,也在信息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展开、完善。这种关系分布,既反映实践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更呈现价值取向与评估方面的位阶变化。在整体意义上,“互联网+”既是教学的环境,也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对象和内容。这为理解“互联网+”条件下新的教学形态,奠定了差异化的但却是相对确定的认识基础。

       三、现实存在:新的教学形态

       “互联网+教学”的完整图景令人向往。互联网的介入使教学获得了全通道的手段、便捷丰富的内容、大规模的教师团队、众多的潜在同学群体,面临无限可选资源及难以预料和把控的网络影响,这让教学主体的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遭遇严格的检验。

       现实中,“互联网+教学”的具体教学样式种类繁多、做法各异。从要素组合的角度看,出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有微课、慕课、普通教学视频、教学局域网学习资料等前期独立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组合形式,意在借助新的教学元素、教学时空条件等的纳入与整合,达到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从技术整合的角度看,有Internet、教学局域网、移动学习终端、云学习中心、电子书包等,它们与传统课堂整合,或被纳入课堂教学成为其某个教学环节的支撑平台,或在课堂教学之外(或前或后)发挥着支撑学习、交流、反馈、评价等教学功能的技术平台作用。无论具体模式、方式如何,都表现为教学要素的性状改变、教学结构的持续优化、教学时空的跨越式调整、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及各类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其内在机理和实质是基于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之多点、交互、虚拟、超时空、非线性、整合性等特点,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性、要素离散性、角色固着性、过程同质性和资源短缺性尤其是学习行为的浅层性和评价的相对终结性,而开放教学边界、增能教学诸元、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盘活课堂教学、促进深层学习,走向教学的持续生成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