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武升,天津市政府参事。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教育”,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互联网+教育”的领先权和主动权。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可见,“互联网+”所形成的是一种新形态。对于“互联网+教育”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教育上的应用,以使教育教学成果更有效、优质资源配置更均衡。有将“互联网+教育”界定为,“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1]。笔者认为,把“互联网+教育”定义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反映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教育”并非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也不仅仅是教育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教育、学习平台;而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增强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变革。但是,“互联网+教育”绝不会取代现行的全部教育。现行教育中人与人的思维、情感和个性的生活性相互影响和促进,是再先进的视频教育和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跨界连接。“互联网+”中的“+”表达的就是一种跨界,是由此及彼的连接,在跨界连接基础上产生一种新形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说无所不能“+”,可以“+”德育,可以“+”课程,可以“+”教学,可以“+”管理等等。每一种“+”体现的都是跨界连接,都是原有教育层次和水平的升级,一次质的飞跃。例如“互联网+教学”,通过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等,使师生由线上分离变为线上互动结合、问答交流的体验得以实现。

       第二,创新驱动。“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整体及部分创新,使教育发生质的变革,达到水平的飞跃。[2]一是强化技术对教育创新的支撑。例如,图形图像技术、搜索技术和社交网络促进互联网教育形态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虚拟世界、云计算、网络视频、课题录制、移动教学等新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互动创新模式的形成等等。二是促进教育众创空间的发展。可充分发挥网络开放创新的优势,聚集网络技术资源,创建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学习和创业试验的平台。目前,在改革发展先行的各级各类学校中,众创空间正在大量涌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风景线。三是形成开放分享式创新。互联网技术为创新的开放和分享提供便利与可能。教育主体的创新理念和设想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协作和集成,使参与者共享成果、教育教学的创新点迅速扩散发展为创新的线和面。

       第三,优化关系。“互联网+教育”打破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对其优化重组,使师生关系、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升级到更高水平;改变组织、合作关系等的传统内涵,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界限模糊;让用户拥有学习选择权,进行广泛的分享,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使人的角色关系互换、变化,真正集成大众智慧,进行创新与创业。

       第四,扩大开放。“互联网+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学校,跨越地区、国家,全球连成一片,实现了真正的开放。可汗学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7年,可汗创立可汗学院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享受有品质的教学,经过两年的努力就迅速聚集了1000万名学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

       第五,更具生态性。教育的生态性表现为多元、多样、自然、进化、渐进、质变等。“互联网+教育”使教育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操作性。因为先进的技术可更广泛地关注每一个体学生,把学习内容呈现得更多样、更合乎需要,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更能充分表现,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教师更主要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学生人生的关心者、启迪者。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向

       第一,增长取向,表现在技术和区域两个方面。由于宽带技术的飞跃发展,4G商用范围迅速扩大,智能终端加入教育领域,使教学直播互动实现并普及。学生不需坐在电脑旁,也无须接入WiFi,只要通过4G网络,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就可随时随地学习。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人;2015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8.39亿人。使用手机看视频的用户比例不断上升,这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广泛实在的基础。从各国发展比较来看,一方面,北美和西欧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发展迅速,将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研究发现,亚洲中小学生数量6亿多,比北美、西欧国家的总和还多。据预测,到2020年,25-34岁在全世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2亿人中,亚洲将会占一半以上。亚洲在线学习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升温,到2018年,亚洲预计将会占到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23%的份额。[3]

       第二,技术取向,主要指向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已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的变革。维可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中指出,大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实现弹性学制、个性化教学和家庭学习。大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各种所需课程,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提高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