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初期的上海租地及洋行  

作 者:
罗婧 

作者简介:
罗婧,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235)。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上海年鉴》作为开埠早期编年的材料,将上海各类人文、自然的信息系统地整理汇编,可谓是在沪洋人生活、工作的指南和黄页,对复原上海开埠初期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1854年《上海年鉴》所载的《上海埠租地名录》和《在沪洋行名录》,并结合道契、《北华捷报》等材料,分析开埠初期上海洋行的租地情况以及经营种类等,揭示《上海年鉴》在上海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上海研究之所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近代史料相较其他城市更为丰富。在研究起点较高的上海学试图做一些有别于前人研究的工作,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常见资料,发现前人未注意的信息,而且需要对一些此前未进入研究者视野的新材料作系统利用。随着对上海相关研究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的挖掘,《上海年鉴》(Shanghai Almanac and Miscellany)、《行名录》(Hong List)等编年体材料因其特殊价值而逐渐为学者重视。

      《上海年鉴》为字林报馆(North China Herald Office)刊印的关于开埠之后上海的指南,其创办应当与开埠后不断增多的来沪洋人和洋行有关。《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1850年创刊时将在沪侨民信息编纂刊登,①随着来沪侨民的增加,简单的侨民信息汇总已经无法满足在沪洋人经商和生活等各类信息的需求,《上海年鉴》应运而生。《上海年鉴》创刊于1852年,②目前笔者所见的为1854年版,③该年鉴的内容包括上海气象和气候说明表(Meteorology and Climate of Shanghae with Illustrative Tables)、1854年日月食(Eclipses of the Year 1854)、每月日历和备忘录(Monthly Kalendar and Memoranda)、近年来气温摘录(Abstract of Observation by the Thermometer for Several Years)、卢比兑换率(Decimal Fractions of a Rupee and Catty)、潮汐表(Perpetual Tide Table)、1853年租地人表(Renters of Land 1853)、茶叶价格表(Tea Table from 5s.to 6s)、中英文本中美《望厦条约》(American Trea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④)、在沪保险公司(Insurance Offices at Shanghai)、扬子江游记等(Navigation of the Yang-tsze-keang by Walter Macfarlane,Esq),以及在沪外侨名录(List of Foreign Residents at Shanghae)、在沪行名录(List Hongs at Shanghae)等。并列有其他多项汇编(Miscellany),如上海话发音系统(A System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Shanghai Dialect with a List of Syllables Appended),以及一些游历日记等。⑤

      《上海年鉴》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类似当时上海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两份材料对复原上海开埠之后土地利用与景观变迁至关重要。一是1853年《上海埠租地名录》(List of Renters of Land at the Pot of Shanghae,1853),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整理汇编的英国领事馆租地表,和道契资料⑥同为研究开埠初期洋商租地的重要材料,《上海年鉴》中的内容正好可补道契之不足。另外一份材料就是年鉴中提供的《在沪洋行名录》(List of Foreign Hongs at Shanghae),将洋行的中英文名称、粤语注音、供职人员及职责详细列出,同样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洋行信息汇总。这两份材料对于弥补早期开埠研究资料不足起到重要作用,下文将重点论述。

      一、1854年《上海年鉴》中的租地表

      1843年上海依约开埠,外国商人纷纷来沪经商,至1845年11月第一次《土地章程》颁布,划定租界范围,土地“永租”制度确定,1847年12月31日第一批正式道契签注,道契逐渐成为上海外侨租赁土地重要凭证。道契材料成为研究开埠初期土地转型的重要依据,⑦然而初期道契残缺不全,致使无法复原洋行租地全貌,幸得1853年的《上海埠租地名录》刊于1854年《上海年鉴》,可补道契之缺。该名录一开始就介绍了此表的内容:主要为上海租地人相关的租地号、面积及租金等事项(List of Renters of Land at the Port of Shanghae,the Area of Lots and Amounts of Reserved Annual Rent Due Thereon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Advance for the Year 1853)。

      表格内容共分为分地号(No.of Lot.)、面积(Area)且细分为亩(m)分(f)厘⑴和毫(h)、租金(Rent)以及租地人(Renters)四列,以租地人姓氏为序,共记录租地信息131条。下文结合道契资料和行名录补出道契注册号(No.of Reg.)与洋行中文名、纵列稍作调整,由于文幅所限,仅示例性列出个别租地信息。

      

      洋行来沪租地最早始于1844年,直至1849年一些较大的英美洋行大多入驻沪上,成功抢占先机。然而随着市场开放和西人对上海了解的加深,一些小洋行及个体洋商也涌入上海,冀望在这个开埠的港口谋得自身的利益。因此,伴随着洋行的增加,开埠初期土地交易十分频繁。利用道契资料可知,1844年5月宝顺洋行与上海本地农民草签租得第8分地,成为第一个在上海租地的洋行。至1847年第一批道契颁布的4年间,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有39块分地租于洋商或洋行。1844-1846的3年间,土地皆为一手租用,没有出现转手的记录,到1847年土地开始交易。1850年是上海开埠之后的新的“十年”(decade)的开始,1850年持续着上一个10年的态势,土地出租较为稳定,新的洋行逐步登陆,整一年土地交易为7份,其中首租3块,转租4块。1851年租地的洋行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经营的种类也随之细化,而1852年交易的土地数量更多,总共有14份,其中转手的就有8块租地,一些此后在上海具有较大影响的洋行也进入视野范围,比如天长洋行(Adamson,W.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