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作之中:农民的世界史

作 者:

作者简介:
埃里克·范豪特,比利时根特大学历史系经济史与世界史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1959年生于比利时蒂伦豪特,1989年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根特大学历史系经济史与世界史教授,“社区、比较与联接”多学科世界史研究组组长以及根特全球研究中心理事会成员,同时也是美国哈佛大学魏德海全球史项目、宾汉顿大学费尔南德·布罗代尔中心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客座研究员。曾担任荷兰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所驻所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经济与社会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所的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农村史与农民史、世界史、全球史与世界体系分析、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家庭策略史、历史统计及历史信息系统。目前正围绕农村劳动力如何在迥异的空间、不同的时间谋生并组织其社群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他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章。

原文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自2011年秋季学期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延请当代国内外著名学者围绕中国与世界的“农政变迁”、“发展转型”两大主题阐发其卓越的研究与思考。这一系列讲座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多个学科、多种分析视角、多类主题,对于全面认识与理解乡土社会的历史传统、现实处境与未来前景,富有启迪。本文即为其中之一。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农民不是世界历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社会变迁的力量,哪怕他们从属于一个经常将他们遗忘了的社会。”

      我最近正在编写《世界农民史》。研究农民的世界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一万多年来,占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改变了这个世界。在农业革命之前,狩猎和采集社会最多只有1000万~1500万人;17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后,世界人口开始超过了10亿,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市,但城市主要依靠乡村而存在;19世纪以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依然存在并代代延续。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社会背景——社会科学的三个悖论;第二,研究的对象——农民的劳作及其世界,其中,劳作是农民谋生的方式,世界是农民所创造的环境;第三,研究主体——农民体制(peasant regime)与农民转型(peasant transformation),这两个概念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有助于了解世界的变迁与转型;第四,农民总是从属于更广阔的社会体制,或被收编(incorporation)、或被同化(assimilation)抑或进行抵抗(resistance)。在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切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关注农民、土地和劳动力体系,才能把握住农民生存的核心。以上这些方面正是我编写《世界农民史》的思考框架。

      一、社会科学的三个悖论

      (一)全球现代化将通往一个没有农民的世界?

      《世界农民史》关注了社会科学的三个悖论。第一,人们认为,全球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是一场胜利的革命,农村社会和农民最终将从这个世界消失。这场革命在有些地方开始于19世纪,在有些地方则到了21世纪才起步,但它真的会通往一个没有农民的世界吗?当我们讨论农村社会的命运和未来时,经常会用到三个主要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如今,随着“去农业化”(de-agrarianization)趋势的出现,农业部门在经济组织中逐渐失去了重要性,农业衰落了;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而住在城里的人越来越多,农村衰落了;以农民的身份和策略谋生的人越来越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衰落了。这三条线经常缠绕在一起,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衰落通常呈现的是同一个故事。我并不否认农民的衰落这一巨大分水岭的到来,因为它确实存在,但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这一过程。

      全球化理论认为,所有因素最终将带来一个更为趋同的现代化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有人认为,历史发展的数据证明了城市化世界的胜利。2006年,城市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从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农村人口在1950年还占70%,但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降到40%,且几乎在所有地区,农村人口都只占少数。但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数并不完全等同于农民与非农民的人口数,因为并非所有居住在农村的人都是农民,也并非所有居住在城市的人都不是农民。

      实际上,2010年农村的绝对人口数量还有34.2亿,但1960年全世界人口也不过34亿。也就是说,如果看百分比,农村人口的比例的确在减少;但如果看总数,你会发现农民并没有消失,而且他们的存在还会存续较长一段时间。

      再者,如果看农业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那么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为FAO)的数据也可以证实我的观点。根据它们提供的数据,在人口比例上,从事农业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已经从20世纪中叶的2/3降低到如今的1/3;但在人口总数上,现今还有13亿人以农业为生,据估计另有13亿人以农业作为收入的补充来源。因此,农民并不是旧时代遗留的细枝末节,而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会群体,且绝大多数居住在南半球而不是北半球。在这20多亿可以称之为农民的人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大农场主,大概有95%是小生产者。很多人误以为世界的粮食主要是由孟山都等大公司生产出来的,但实际上我们所消费粮食的70%仍是来自于小生产者。

      因此,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也看到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农业、农村、农民的衰落,但也有不少数据表明这些小生产者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不可或缺,这构成了一个悖论。设想一下,如果这20多亿农民不再从事农业,他们将何去何从?以何为生?其次,谁来生产粮食?谁来保障粮食安全?

      

      (二)属于“进步”理论的欧洲全球化

      第二个悖论还与全球化有关。以消灭农民为目标的全球现代化,建立在欧洲成功的发展史和社会样本之上,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进步。尽管小农在欧洲有些地区还依然存在,但在世界上最为富有的西北欧已然销声匿迹。对这种“进步”的讨论通常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认为,如果一个以农民为基础的社会要转型为现代社会,首先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取代行将消失的农村社会;其次,当村庄成为国家的一部分时,原先受农村社会庇护的农民需要国家提供新的保护方式;最后,在小生产消失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也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加以保证。如果农民能够被详尽完备的正式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国家所接纳,且他们的生计方式也得到了保证,那么当权者就可以考虑开放市场,进口食物,而不需要再保护本国的生产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