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传统与学术创新  

作 者:
叶坦 

作者简介:
叶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长城学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调查研究”并非新的研究方法,前人不仅大力提倡,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然而,作为理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经济史学,调查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中具有特殊作用值得重视。在我国,调查研究特别是开展系统性的社会调查,有着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传统。这对于经济史学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经济史学的方法论来看,调查取得的一手资料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阙,也能“史实互证”稽核数据记录之实,还可以警示驻足书斋的研究可能出现的局限性。这昭示经济史学家“治史”而不可“囿史”,在治学方法上也应当“接地气”,这也是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一条创新路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字号:

      现今,谈学术创新的很多,许多论点颇有见地,而调查研究并非新的研究方法,在学术领域中社会学研究运用较为广泛。作为理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经济史学,一般认为其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理论探索,似乎与调查研究、躬行践履等并无直接关系,将调查研究与学术创新相联系进行深入考察的不多。

      其实不然。大家一定不陌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古人治学论画都强调“行路”之必要,连文豪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死文字”总没有“活材料”更生动、更真实、更全面。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调查研究要求深入社会经济或客观现实中进行考察,以求搞清楚事物或现象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那么,这样的方法与“象牙塔”中的经济史学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试图从经济史学的方法论视域出发,结合笔者开展国情调研工作的切实体悟,反思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提示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一条创新路径。

      一、经济史学与调查研究

      科研工作的前提是概念的厘清。对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经济史学”这一基本概念,学术界对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也有在“经济史学就是经济史”的意义上使用此概念的。不过,一般认同“经济史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大基础学科。此外,同经济相关的各类史学研究也可归入经济史学的范畴。概言之,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科是经济史学的主干,尽管两者可能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①却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之间的特殊学术关联,蕴涵着内在的学理逻辑联系。

      就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而言,“经济史”主要研究经济现象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经济形态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经济思想史”则主要研究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包括制定经济政策、解决经济问题等)的思想、主张、学说、观念和理论。换言之,经济史着重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运行的机制和绩效;经济思想史重在研究规范或制约人类经济行为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1]不难看出,社会经济的真实状况无疑成为经济史学研究的基础。

      由于经济史学研究的是“史”,一般认为是“过去了的”事物,那么作为研究基础的“社会经济的真实状况”,似乎只能从历史记载、文献传承等等中发掘整理、考察研究而来,诚如史学大家傅斯年先生的“史学就是史料学”之论。但是,什么是“史料”有必要厘清。首先要弄清到底什么是“史”?其实,今天的一切到明天就成了“史”。世间万事万物均不过时空坐标中之“一点”,都会随着时光的演进而成为“史”。经济现象也好,经济研究也罢,同样都会成为“史”的一部分。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给出了这样的经典性诠释:“经济史——是它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乃是最重要的。”[2]经济史学就是研究不断“层累”的经济史实与发展规律,主要体现为两大功能:一是记述、稽核经济现象和发展史实及其轨迹,再一则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动能、理论与规律。前者研究“是什么”,后者则诠释“为什么”。应当说,“史”不仅仅使人明智,“史”还是不断积累和不断添新的“根”,无根就会失去生命力。②值得注意的是,这“根”并非沉潜于时光隧道的故旧,而是不断增新的流脉。当我们将时空坐标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定位”时,就会发现“史料”不一定只是秦砖汉瓦,而很可能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况现象——当这个意义的“史料”还未“载入史册”的时候,调查研究的方法便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调查研究之益并非仅限于此。

      西方制度学派的理论对我国经济学术研究影响很大,其代表人物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的重大贡献,与其以“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分不开,这也提示我们进行经济史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制度演进的“路径”,而且可能沿循“路径依赖”追溯“现实”的来龙去脉。同理,对“现实”的深入调查研究,或许可以探究或印证其发展演化轨迹。再如乡规民俗、谚语民谣、消费偏好、伦理规范等等,不一定都能够记入史籍,却是千百年传承积淀而成的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真实体现,作为“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史学研究中不容忽视。故此,应当注意经济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单纯“以经济论经济”有其局限性,深入社会是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社会调查也是经济史学研究深进的另一条无法替代的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调查研究并非新的研究方法,也并非仅限于学术研究领域。一般说来,调查(survey)是指搞清事物的真实情况,而研究(research)则是对调查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以求获得对客观情况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发展与深化。调查研究就是要在掌握真相和全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正因此,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凸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深入群众的工作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后,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都不断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分别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坚持“调查研究不能走过场”等等。同时还要求掌握正确的调研方法,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的相关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开展系列“国情调研”工作,也是上述传统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中国乡镇调研”不仅是国情调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特殊的意义。我国有近2万个建制镇,聚集了全国近60%的人口。“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和行政区划,在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速度,更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乡镇的发展与转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而关键的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个案来探索整体,摸清和掌握我国乡镇的现实状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研提高科研人员对国情的认识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准,促进科研工作的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同样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当然是从古到今的国情,因此实地调研能够启发经济史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方法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