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学童声韵意识及构词意识与认字能力比较研究 文章探讨双语一年级及五年级学童声韵意识、构词意识与英、汉语认字的相关性,以及上述两种意识能否跨语言预测文字认读。英、汉声韵意识测验皆采用声母删音测验。英语构词意识采复合词测验及派生词测验;汉语构词意识采同音词素测验及复合词测验。结果显示,以语言内的预测力而言,声韵意识与汉字认读相关,但在控制了构词意识后,其相关性变得不显著。相反,汉语构词意识在控制了汉语声韵意识后,仍能有效预测汉字认读。在英文认字方面,其结果与汉字认读相似。英语构词意识比英语声韵意识有更好的预测力。以跨语言的预测力而言,英语派生词意识可以跨语言预测汉字认读,而此预测力独立于汉语声韵意识与构词意识之上,所以英汉意识的综合指标比单一汉语意识能更有效的预测汉字认读。 《语言科学》,2016.2.199~211 语言接触中汉—英语码混用的认知与心理 语码混用是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问卷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分析受众和媒体人的汉-英语码混用的认知和心理因素,比较和分析两者间的异同。大部分情况下,受众和媒体人的汉-英语码混用的认知和心理是一致的:汉-英混码中目的语词汇主要是通过理解、外界的反复刺激、死记硬背和联想等的方式记忆,以字母、单词、句子、后缀等形式嵌入汉语的字、词、句或语境中;韵律感是语码混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汉-英混码反映了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信息量的认知经济性,经过了有目的的言语信息策划,“强化论”和社会交互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受众和媒体人的5种需求心理。语言接触中,外国语的注入使本土文化和身份构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3.140~15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朗读停顿自然度的感知 停顿是测量朗读韵律的一个重要指标,跟外语口音感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不仅考察了听者的语言背景和朗读者的母语背景对汉语朗读停顿自然度的影响,也考察了不同线索在汉语朗读停顿自然度感知中的贡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听者语言背景对汉语朗读停顿自然度评分的高低无显著影响,但是朗读者母语背景对停顿自然度感知具有显著影响。停顿自然度可以用来区分汉语的“外语口音”。(2)听者的母语背景会影响停顿自然度感知中不同线索权重的设定。无声段时长可以用来预测汉语母语者对于朗读停顿自然度的判断。停顿前音节延长量、停顿频率和停顿前后音节的高音点重置可以预测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朗读停顿自然度的判断。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3.11~20 英汉语篇中拓扑关系表达及其理据探析 刘礼进 邓伟平 本文对比考察英汉叙事语篇中的拓扑关系表达及其认知理据。根据收集的语料,梳理出接近、接触、内含3种拓扑关系,并作了详细分析,发现英汉拓扑关系表达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有二:一是英汉语都使用封闭类介词成分表达拓扑关系,描述目标体位置;二是英汉语料中都包含“目标体—参照物”/“参照物—目标体”两种语序结构。这样的共性被证实是表面而抽象的,可归因于人类空间认知的普遍性。差异性及其理据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英语仅用介词而汉语主要用后置方位词确立目标体位置,究其原因,英语介词本身能完整表达方位义,但汉语介词“在”不能,因此须用方位词表达方位义。其二,句子层拓扑表达,英语中目标体大都先于参照物,而汉语中参照物几乎总是先于目标体,这一差异是由英汉说话者为凸显句子中特定物体所做的认知参照点分析不同造成的。其三,短语层拓扑表达,英语中目标体一律前置于参照物,汉语中参照物一律前置于目标体,这样的对立性被论证是因英汉说话者进行的短语结构参照点分析不同造成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