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60多年来,新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经历了多次曲折和失误。对这段历史做一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自2010年组建以来,即以研究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这一新的分支学科为己任,经过近三年的学科调研和资料储备之后,2013~2014年用两年的时间,在诸多学界先辈和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集全室之力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和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在该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在这里将本书的写作背景、过程和研究得出的一些主要结论做一介绍,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学科定位和写作背景 (一)学科属性和写作背景 顾名思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首先是社会史,属于中国现代社会史或当代社会史的范畴。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史研究的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而且拓展了领域,丰富了选题,充实了内容。但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史研究,大多围绕明清时期或者近代中国进行,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是一个亟待拓荒的领域。可喜的是,近年来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与中共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民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大局相适应,社会史的研究正在逐步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向中国现当代史领域延伸,在农村社会史、区域社会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史方面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比较典型的如: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凝聚了一批致力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生力军;以行龙教授领衔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在农村社会史研究方面扛起了一面旗帜;上海的一些高校在城市社会史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出的进展;此外,同一领域的研究力量还见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尤其是一些社会史研究基础较好的高等院校)正在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向社会史资料特别是基层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者(特别是研究生)热衷于从这些资料中确定论文的选题,在新中国微观社会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贯通下来的、较为全面的宏观社会史研究成果仍不多见,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尚待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系为此做出的一次初步的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是以新中国的历史为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是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延伸。改革开放以来,国史研究日渐繁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范畴,陆续出版了大量的通史和专门史学术著作,相关成果已经难以胜计。但是,在国史专门史领域,研究相对成熟一些的是政治史、经济史和外交史,文化史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而社会史的研究如上所述还相当有限,基本是一片空白。社会史研究的“缺席”不但影响了新形势下国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也使得长期以来出版的国史著作与中共党史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的内容基本雷同,其学科的独立性颇受质疑。学界已有共识,如果说国史与中共党史有所区别的话,中国当代社会史可能是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适应这一需要,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在国史学界崭露头角,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本身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一样,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的面目出现的。 中国当代社会史以独立的国史分支学科的面目出现,始于2010年以后。2010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社会史研究室;同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将中国当代社会史列为重大招标项目。2011年4月,当代所社会史研究室与《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首次当代社会史专题研讨会,重点研讨学科建设问题。10月,又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承办“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意在推动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科建设和深入开展。随后,研究室开展了大量的学科调研,向社会史研究有一定基础的单位、前辈和同行取经,并就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就教于社会学界的学者。经过调研,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明确了研究室肩负的担子和发展的目标。基于中央赋予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特殊使命和我们自己的优势所在,我们选择了以“开拓创新,打造国史中的社会史”为研究室的基本取向。2013年,研究室奉命开始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并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 (二)写作过程和本书主要特点 鉴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还基本上是一片处女地,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具有拓荒性质。如上所述,社会史研究室从2010年一成立就部署开展了以补课和摸底为宗旨的学科调研,并在2012年先后申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上述学科调研和课题研究,明确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定位,熟悉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初步构建起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2013年我们开始启动创新工程项目研究。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在明确项目组成员分工的基础上,撰写大事记,初步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阶段性特点,草拟写作大纲并结合所内外多位专家的意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同时补充学科调研、搜集资料撰写初稿。进入2014年,我们先是形成写作规范提供给大家遵循,形成样稿提供给大家参考;然后在各自写出初稿后由首席专家提出详细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于9月召开专家研讨会,进一步听取所内外专家的意见,据此部署了新一轮的修改。就这样,在大家多次修改后,由首席专家做了进一步的统筹、加工,形成了该项目的结项稿。就结项稿而言,总体上看,项目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时间仓促,提交出版前还需要再加认真雕琢、打磨。比如,是否将“文革”时期独立成一章来写还可再议;章、节、目的标题仍需推敲;内容上个别章节还有失衡、详略不当或者缺漏现象;数据出处多数地方都做了明确的注明,但有的地方还比较笼统;文字、措辞还要多加注意;等等。结项后,项目组对结项稿存在的问题,结合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一一加以改进,最后由首席专家做了进一步的统改,2015年4月正式进入出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