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81(2016)02-0047-05 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统战历史资源,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 一、从组织架构角度看,西柏坡是“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诞生地,新中国统战工作的基本架构在这里形成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1](P5)然而一年之后在这一政策上即改弦更张,党的二大号召“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1](P36),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的开始。然而,在此后15年间,党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统战工作机构。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为了适应广泛而复杂的统战形势,特别是国共两个政党间的新的统战形势,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专门的统战工作机构。然而,尽管这一时期党的统战实践非常丰富,统战理论也日趋成熟,但在此后10年间,中央统战部机构的名称与职能变化都很大: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组织中共代表团驻武汉,专门负责与国民党的统战工作,这是最早的统战工作性质的机构。在此之后,一些中共中央派出机构和部分省委先后建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部。 1939年1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六次会议决定组建“中央统一战线部”。同年3月20日,中央书记处向各分局及各省委市委发出《关于统战工作的指示》,指出统一战线部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党派各友军。 1943年3月,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共中央决定调整中央机构,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并将统战部划归组织委员会统一管理。 此后不久,党的统战机构组织名称与职能又经历了一次大转变:1944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局各委把城市工作提到极重要的地位,看作是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2](P158)9月中央再次发出指示,要求地委以上各级党部须立即建立“城市工作部”,主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争取城市及交通要道的群众与瓦解伪军伪警。由此,统战部的职能主要转变为城市工作,其使命是为了抗日。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城工部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因此,抗战胜利后,各级城工部停止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全国内战的爆发。以反内战为主题,国统区社会各界的爱国民主运动渐成声势,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为了更好地领导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加强城市工作,1946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恢复城市工作部,从组织架构上共分五个组——党务、统战、农村、文教与顽军,从职责任务上则重新明确为:研讨与经营蒋管区的包括农、工、青、妇在内的一切工作,同时对从事这些工作的干部加以培训。 进入西柏坡时期以后,适应战争形势及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的需要,194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决定“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为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3](P471),并对其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由此,奠定了“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西柏坡走来”的组织基础。 一方面,组织机构名称由此固定。如前所述,中央统战组织机构自成立以来,先后主要经历了“中央统一战线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城市工作部”等名称的变化,自西柏坡以后,“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这一名称才最终固定下来。 另一方面,职能范围由此基本成型。在西柏坡,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职能被确定为:管理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国内少数民族工作、政权统战工作、华侨工作及东方兄弟党的联络工作,并具体负责筹备召开新政协的工作。时至今日,除“国民党统治区”已经成为历史概念之外,其他各对象仍是今天统战工作的重点工作对象与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说,西柏坡不仅是“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诞生地,而且是新中国统战工作对象与职能划分的初始地。 二、从统战实践角度看,西柏坡是“五一口号”的见证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这里得到空前巩固和壮大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五一口号”。该口号共23条,其主旨是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3](P226)具体而言,则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主题: 主题之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1948年“五一口号”最核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