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问题 抗战初期,中共武装于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展开是中共在本区得到迅猛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此论题与抗战游击战之大战略、大格局有直接关涉,故历来为军史、党史学者所关注,先行研究已属充实。①其中,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区的战略展开尤其被视为典型,中共抗战时期最为坚实有力之太行根据地也由此奠基。与全面实行游击战方略时军事上的分兵出击、开辟阵地相并行,太行山区之中共党组织也在抗战初分头行动、建党建政。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在1945年整风期间即认为:“当时(抗战初——引者注)的省委筹划、准备了另一方面的战略展开。”② 这里的“省委”即是指1937年10月由原平汉线省委改组成立的冀豫晋省委。1937年5月,白区工作会议后③,北方局将原河北省委一分为二:河北省委只负责冀东及平津地区工作;另成立平汉线省委,负责领导平汉沿线北平以南到河南安阳一线的党的工作,河北地下党著名农运领袖李菁玉任书记④,李雪峰出任宣传部部长。 但在日军席卷而来的乱局下,力量单薄的平汉线省委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目标,只能一路西撤。1937年9月中旬,李菁玉和李雪峰在石家庄遇到周恩来。周指示他们赶赴太行山区阳泉镇,去同八路军一二九师会合,再图发展。⑤10月中,拿着周恩来介绍信的李菁玉、李雪峰等人在山西阳泉找到一二九师师部,总算有了安身之所。当时,由于北方局人事改组⑥,特别是原北方局书记高文华等领导人突然调离,北方局机关未能在七七事变后及时从平津撤出,归属此系统的地方党组织因此陷于混乱而普遍失联。⑦因故,成建制撤入山西的河北、平津地区党组织唯有平汉线省委机关。⑧ 可以说,沿平汉线发展组织、组建武装的想法已难实现,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一二九师屯驻之晋中、晋东南。此情势下,一二九师政委张浩安排平汉线省委以师编辑部名义开展活动。在他协调下,抗战爆发前夕到晋中活动的正太特委书记彭涛⑨及山西老地下党干部、阳泉工矿区工委书记何英才⑩均表示愿意接受平汉线省委节制。(11)10月下旬,北方局将平汉线省委改组成为冀豫晋省委,管辖范围为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同蒲路以东、黄河以北的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其中以晋中、晋东南为基本阵地。(12) 李菁玉、李雪峰留任省委书记和组织部部长。为尽快适应山西“水土”,北方局决定调地下党山西省委秘书长徐子荣(13)到冀豫晋省委任宣传部部长。此外,尚在冀西的杨秀峰留任省委委员,彭涛、何英才、安子文加入省委会。应该说,从省委班子组成看,已明显侧重于山西境内工作,由李菁玉担任省委书记的必要性已大为减少。而李雪峰既是山西人,也与平津地下党出身的安子文、彭涛及杨秀峰等人相互熟悉,其作用逐渐凸显。 不久,北方局活动分子会议召开,李菁玉被指派随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到他熟悉的冀南地区开展工作,李雪峰接任省委书记。(14)原省委委员何英才、徐子荣、杨秀峰、安子文不变,李雪峰在石家庄的老下级吴作民任省委秘书长(15),东北流亡学生领袖关山复任副秘书长(16),一二九师政训处副主任宋任穷任军事部部长。(17)加上时常参与省委会的陶希晋(18)、彭涛,省委领导层共计10人。 概言之,太行山区地方党中枢源于河北地下党组织,而抗战大形势之急速变迁导致这样一支“客党”转进山西,在一二九师的直接支持下,开始以晋中、晋东南为主阵地,领导三省交界五六十县的抗战、革命事业。总体来说,入晋后的省委上层人事安排顺应了工作地域转移的大形势,呈现一定程度“本土化”趋势。(19)但在前述10位干部中,只有李雪峰、何英才是山西籍干部,其中李雪峰虽曾短暂出任山西临时工委宣传部部长,但那是组织遭遇严重破坏时的无奈之举,当时李雪峰才刚入党不久,在山西地下党中资历也很浅。(20)因此,严格说来,此时的冀豫晋省委仍应定义为“外来党”。 此时,冀豫晋省委可直接依靠的干部有30来个,即李雪峰、陶希晋从河北带来的一些干部,如陶鲁笳(陶希晋弟弟)、朱涟(陶希晋夫人)、陆清廉(21)、杨奉林(22)等。稍晚归入其麾下的还有三方面干部:一是随徐子荣从地下党山西省委转岗过来的个别干部,如裴孟飞(23)、刘建勋(24)等;二是彭涛领导之正太特委部分干部,如池必卿、周璧(26)等;三是何英才领导之阳泉工矿区工委部分干部,如王孝慈(27)、侯富山(28)等。加上冀西、中条山区、豫北的一些关系,能联系上的党员也不过100多人。(29)但就是这样一个带有“空降”性质的地方党,在省委组织框架大体建成后,背靠一二九师,以反客为主之姿态,将原有少量干部逐渐配置到太行山区各县,并将地方党组织在太行山区扩展开来。 近年,黄道炫从更多元之角度对抗战初中共在华北力量扩展问题有精彩论述。(30)这些研究的关旨,已从军事史扩大到中共发展战略、军政机制、财政运作方式等隐藏于历史叙述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但黄文中的历史主体一般是“中共”,即将中国共产党在军、党、政等方面的行止化约为一个共同体而展开论述,兼顾诸方面之历史进程。这种史述方式自有道理,便于以整体视野观察中共抗战初在华北的进入与发展问题,却较难照顾到军、党、政各自的不同发展特点及复杂互动关系。因此,本文欲结合一手档案、干部个人材料及各种已刊史料,对抗战初太行根据地范围内中共组织扩张与干部任用问题即所谓地方党之“战略展开”过程做一具体研究,也对抗战初地方党、军相互关系,地方党与地方社会互动问题予以有限之回应。篇幅和论题所限,本文的落脚点在县域的建党问题。至于中共组织如何继续向区乡、村落、民众间延伸,则需另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