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6)06-0228-07 最近10余年来,有关我国教育发展方式走向抑或走上内涵式发展的各种论述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发展的主旨报告中,也出现在教育学者的专业研究文献中,而且更为鲜明地出现在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凸显特色办学思想的探索中,甚至还出现在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可以说,教育内涵式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中国各界人士选择教育发展方式的最大共识。即便如此,我们尚未见到对于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的确切、清楚、理性的阐释,人们大都对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采取了近乎默认其含义的做法,这种做法颇有几分现象学方法中的“悬置”味道。可是,人们的教育实践势必要求在思想上、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阐释,而不再停留在仅仅默认其含义的约定俗成。为此,笔者尝试建立起一个解读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的多维视角,在此基础上给出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的一个理性阐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理性的阐释以更加明晰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进而以更大的勇气与魄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真正走上内涵式发展的健康轨道。 一、质量之维:让教育内涵式发展摆脱单纯数量型发展的桎梏 在众多关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中,教育质量问题确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而持久的重视。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一直受到外在数量规模的瓶颈制约,我们将发展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这种外在数量规模的扩张方面,那么,随着教育发展在这一方面问题的逐步解决,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发展的内在质量提升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首先是从高等教育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开始,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催逼了必须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强烈诉求。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①2012年教育部便组织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刘延东同志作了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主旨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她同样鲜明地指出:“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②与刘延东同志的这一报告的精神相呼应,教育部在稍早前就出台了一份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者合在一起便已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宣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迈入更加关注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于是,在接下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教育部主管高等学校工作的高等教育司紧锣密鼓,组织了75所直属高校围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编辑出版了《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探索》一书,该书集中介绍了这75所高校围绕着“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这一主题紧扣各校实际所做的宝贵探索,该书的出版在教育界尤其是高教界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如此说来,是否只有高等教育才关注质量提升的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早在2010年已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出名师,育英才。”③换言之,关注质量提高抑或质量提升作为一个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核心任务被提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为在全社会树立起教育内涵发展观念起到了一个积极健康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甚至也可以认为重视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之维有赖于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的行政力量。另一方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内涵式诉求也是我国教育在外在数量扩张型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回归,即标志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开始艰难地走上了试图摆脱单纯数量型发展的桎梏,同时也将人们对于教育发展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内在质量提升,并以此开启了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之维。 二、公平之维:让教育内涵式发展走出单一效率型发展的怪圈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日益凸显,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其中教育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问题就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有不少学人秉承学术良知与道义精神,深刻洞见到教育不公(平)乃最大的不公(鄢烈山语),因为它让人无可奈何地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早已将人人生来就平等自由的“天赋人权”抛到九霄云外。“尤其像教育这样的公共资源具有为每个公民开发自身潜力、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以及国家对未来投资的双重功能,更应公正而合理地分配。而在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公平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使尽可能多的人受惠。”④教育对于生活于现时代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通向未来理想人生的一扇“大门”。不管学者们对教育公平如何作出学理上的深刻论证与旁征博引,至少有一点始终不变:每个人追求在起点上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均等。我们以为在当前确立教育发展的公平之维不仅仅在于获得更多更热切的道义支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我国的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冷静、回归现实,把教育的视野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更多关注底层的弱势群体。正如笔者曾经指出的那样:“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广泛播撒直至深入人心,将使教育从‘高高的云端’回到‘坚实的土地’,教育也就拥有了一份厚重的人间情怀,从此,教育也就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而不再彷徨不定。”⑤总之,教育切莫再充当拉大社会差距制造社会不和谐“音符”的“推手”,毕竟教育公平事关社会整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