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学经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之后,有一些美学家返回经典的德国美学以探究美和艺术的玄妙之门,斯拉沃热·齐泽克就是其中之一。齐泽克继承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并使之与康德、黑格尔等美学观点相互融合,从而开创了独特的具有后现代特点的美学理论。在齐泽克的哲学中,Thing(或法文Das Ding)①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充满悖论的核心概念。在汉语中,Thing翻译为“物”,也有的翻译为“原质”,但是物并不是指现实中存在的、可以触摸的物体或者事物,而是指支撑现象界存在的虚无本体;原质也不是事物构成的基质,而是作为来自实在界的原初快感。有时候,齐泽克称之为“大写的物”(the Thing)或“不可能之物”(the impossible Thing),是康德哲学中“物自体”概念的变体,也是具有拉康的实在界的本体特征的核心术语。齐泽克认为,物是实在界的本体概念,是现象得以存在的根本。在物的概念烛照下,齐泽克思考了崇高美的本质、崇高化、崇高对象和崇高艺术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已经建构了一个以不可能之物为核心的崇高美学理论。 一、康德的“物自体” 齐泽克的“不可能之物”来自两个哲学传统:康德哲学的“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与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物”概念,因而这个概念就具有了双重特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著作中都论述了物自体概念,这个概念是他整个认识论的基础。虽然康德多处论述了物自体,但是并没有给予具体的内涵。 在认识论意义上,物自体是在现象世界之外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在古希腊和罗马哲学中,就有很多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了世界是一个有机的、完美的体系,那么这个体系是由什么力量所创造的呢?他们认为,不可能是凡俗的人类创造的,那么显然是在人类之外存在着某种未知的超越人类的力量。柏拉图把这种超越人类、创造万物的本源称为理念或者理式。理念是不增不减、不变,同时创造世界万物的本体。在这里,柏拉图首先就把世界二分为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这一做法为后代的哲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我们知道,康德的哲学主要为了解决人类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他把世界划分为了现象世界与物自体,现象世界遵循着时空条件下的认识规律,但物自体不受到现象界规律的限制,因为它是非现象的、不可认知的本体。换言之,物自体的存在标志着康德的知性的界限,现象界的一切规则都在物自体前面止步。物自体与现象界的严格界限,被后来的叔本华所继承。叔本华也认为,世界分为本体与现象两大领域,他称为意志与表象。世界的一切莫不属于表象,但是产生和决定表象的则是物自体,不过他把这个物自体称之为意志。叔本华特别指出,现象界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物自体,因为它是决定和支配现象的东西,不受表象规律的限制。但是,康德的物自体又不是巴克莱的上帝那种精神存在物,而是某种不可知的、独立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实存之物。康德认为,物自体并不是纯粹精神性的存在,而是客观存在,只不过我们无法认识到,无法感知而已。“我认为,作为我们感官对象在我们之外的东西是存在的,这些东西本身是什么,我们毫无所知,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即当它们作用于我们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因之,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②换言之,康德的物自体不是不可认识的物质,而是物质背后的不可知本体。 在本体论意义上,物自体是现象之本体,是作为认识感性对象的依据而存在的先验对象。由于物自体自身实存,但又无从感知,因此物自体就具有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性质:作为感性对象的本体,它是一种被称为X的先验对象;作为不可知的本体,它又是超验对象。也就是说,物自体是一个悖论,既存在又不存在。什么是本体呢?康德说:“诸现象就其按照范畴的统一性而被思考为对象而言,就叫作Phaenomena(现象)。但如果我假定诸物只是知性的对象,但仍然能够作为这种对象而被给予某种直观,虽然并非感性直观(作为curam intuitu intellectuali智性直观的对象);那么这样一类物就叫作Noumena(Intelligibilia本体)。”③也就是说,康德把世界划分为了现象与本体、感官世界与知性世界。作为现象的表象世界按照先验感性论的规律来运作,而物自体则按照不可知的规律来运作,因此,物自体是知性的界限。康德指出,世界上可经验对象的认识都与知性的经验运用有关,而一切概念的先验运用都与“一般物以及与自在之物本身相关”。换言之,康德在此指定了知性的范围应该限制在感性经验领域和经验对象上,而物自体则属于抽调了一切感性直观它的方式的特殊对象,即非感性直观的客体。 那么,作为本体的物自体与经验对象是什么关系呢?康德指出,物自体是一种先验对象(或者客体),知性只有通过该先验对象才能对杂多的经验对象产生一种统觉的统一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自体以先验对象的形式出现,而成为经验对象与知性之间的中介。康德假定了存在一种作为感性对象的基础的“某物”,任何感性对象都必须与某物联系起来,才能被知性所认识。“我们的一切表象实际上都是通过知性而与任何一个客体发生关系的,并且,由于现象无非是些表象,所以知性把它们联系到一个作为感性直观的对象的某物:但这个某物就此而言只是先验的客体。但先验客体意味着一个等于X的某物,我们对它一无所知,而且一般来说(按照我们知性现有的构造)也不可能有所知,相反,它只能作为统觉的统一性的相关物而充当感性直观中杂多的统一,知性借助于这种统一而把杂多结合成一个对象的概念。”④康德坦言,这个先验对象是什么,我们的确不知道,因为它抽调了感性直观的一切形式,不能通过范畴和概念来思维这个对象。我认为,作为X的先验对象,就是人类知识形成的先验综合判断得以形成的基础。在康德看来,人具有先验想象力,据此人对经验事物形成了某种统觉。从主体维度来看,认识世界的原因在于人具有统觉的知性;从客体维度来看,世界能够被认识的原因并不在于经验客体的杂多,而在于存在某种不可知的作为原物的(即一般物)的先验事物,该物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式。这个先验对象不能被认识,但是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发挥着先验的作用,这就是它一定存在的理由,否则人类无法把具体事物感知为某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