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一般上课形式为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献或者其他材料,完成相应要求,课堂上师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师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的掌握。翻转课堂使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和灵活。将阅读相关基本知识的时间移到课前来完成,“翻转课堂为研讨式教学提供了时间与空间”。①这种模式明确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改变以往“重教轻学”模式的方法。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纬度不再是教师“讲授”的质量,而是学生学习的效果。 翻转式课堂产生于美国。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同辈互助的教学模式;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莫里·拉吉(Maureen Lage)和格兰·普拉特(Glenn Platt)在讲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了“翻转教学”的方法;2000年,卫斯理·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国际大学教学会议上发表了论文《翻转课堂:使用web课程管理工具成为课堂的主导》;此后,这一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开始在全球流行。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也多次观摩、体验这种教学模式。2013年回国后,即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中国新闻史的本科课堂上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到2015年秋季学期结束,笔者已完整地实施三个周期,后两次实施中均在前次基础上略有调整。现将自己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中国新闻史教学实施翻转式课堂的必要性 (一)打破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模式。 从笔者自身的经验,以及接触到的同行们的反映来看,当下中国新闻史本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可,通俗地说即:“这门课对今后从事新闻实践有多大用处”?这样的疑惑对于教师是不存在的,新闻史对于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的建构,对于新闻传播规律的探寻,甚至对于新闻传播业务理念的提升,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本科同学来讲,这门课程的“功用”受到质疑是不足为奇的。我想其中原因,一是因为新闻学院是偏实践的学院,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中新史教学模式“重教轻学”。教师讲完、同学听完,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而不像业务课程那样“学而即用”带来的成就感强。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的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多沿袭这样的方式,一本教材、一个老师、一个学期。教师把知识单向度、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被限定,久而久之不但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甚至学生将厌倦、逃离。纵然也有名师能够旁征博引,讲得栩栩如生,但同学们学习效果也仍然令人担忧,被同学们广泛记住的往往是包袱、幽默,以及历史人物的传奇性故事。大部分学生难免落入“上课听笑话,考试看教材”、“一周一学期”的俗套。所以,我认为有同学对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进入对历史思考的轨道,解决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的从被动的“听”的状态转变为一起“思考”、“讨论”的状态,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当然,这种教学状态的改变首先需要从教师开始,即教师应先将知识成体系地转变为“可思考”、“可讨论”的内容。 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有学生都被教师看作无差别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我们通过讨论发现,即使同一个班级中,同学们各自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高考分数的接近只能说明他们对高考知识范围掌握水平的接近。在翻转式课堂中,这种差异通过讨论显著体现了出来,也只有在一对一的探讨中,每个同学才能获得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弥补他们千差万别的需求。 (二)数字时代必须做出的改变。 当下中新史教学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同学们对于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可以轻易从互联网中获得。依循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的地位将受到巨大挑战。甚至出现学生手握移动终端、轻易指出教师讲授中个别历史细节的差错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国际电信联盟把诞生于数字时代,具有五年或更多上网经验的网络化青年称为“数字原生代”。中国的“数字原生代”涵盖了大部分的大学生人群。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多出生于1990年后,他们的成长与手机和网络普及同步。②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容时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这种不可替代的内容显然不是单向传播的东西,而应该是基本知识层面之上的深层次讨论,是探讨蕴含于历史之中的规律和智慧,是思想的碰撞和分享。而同学们能够从图书馆及互联网上获得的内容,应该布置给同学们在课前完成,从而加强知识获得的效率,使得课堂更有深度,同时也根本不用再排斥互联网的使用。 (三)解放教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梦想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科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③这本是大学教师科研教学相得益彰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在传统的中新史的教学中,在限定的“教学大纲”、“指定教材”、“规定有限课时”内,教学很容易陷入了几年如一日的循环,内容刻板、陈旧的境地;学生学习时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根本无法使课堂内容有深度地进行。教师讲课努力方向也往往成为提高演讲能力。这种浅层次的、经年反复的授课模式对教师的科研基本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