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价值 (一)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有经济单位选择了自主经营范式,与市场经济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性得到了一定提升。即便如此,也要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予以更多关注,国家审计部门有必要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对大型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的国有经济部门或者享受政府补贴的国有企业予以全面、严格、系统的审计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宏观经济能够平稳、顺利、快速发展。此外,对企业的债权人与投资人来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需要企业向其提供公正、客观、及时的会计信息,以此视作信贷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否则会由于不对称的会计信息而使其遭受损失。为了防范这一点,需要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计签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发现侵权和不法行为,并协同有关部门打压此类行为。 (二)构建国家预算管理系统 国家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构建国家预算管理系统。在了解与分析当前各国的国家审计状况之后我们发现——国家审计是保证国家顺利开展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在提升国家预算管理效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国家预算管理通常涉及到以下重要环节:编制国家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预算;预算的执行;编制决算草案;预算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决算等。在我国的《预算法》与《审计法》中,对国家审计在国家预算管理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明确、全面的阐述——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预算予以监督与审计,这是国家预算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搭建国家权力制约体系 我国的综合经济监督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经济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借助财政审计约束和监督国家对资金的分配和征收权力,以此构建合理、高效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借助审计行政事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家支配资金的权力进行约束,以此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借助金融审计对运作金融资金的权力进行约束,以此减少和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借助对审计企业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力的约束,使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并以此实现保值和增值;借助审计经济责任实现对经济决策权的制约,完善决策机制,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前瞻性。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瓶颈与成因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瓶颈 (1)审计宽度和深度未能达到既定要求。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民主要求,也展现了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客观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公众对审计宽度和深度有了更为直接的体验,已不再满足国家审计单位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审查出多大规模的违规违法案件,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国家审计能否有自己的独立立场和客观诉求,能否将自身的专长和优势展现出来,最大限度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由于审计内容过于狭窄,审计深度无法达标,审计工作受到了传统财政收支的限制和约束,无法将国家审计当作独立类型进行全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相关法规制度和部门规章会有滞后性。如与积极盘活存量、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要求相比,有关专项收入专款专用、法定支出挂钩事项、专项转移支付等制度规定未及时调整。如2015年审计署昆明特派办在审计教育专项资金时,就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地方财政认为中央专项资金都有专款专用规定,在中央明确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方案前,难以对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因此,对已有大量中央资金结余的一些教育项目,地方财政仍然要安排配套资金。不过,国务院《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中对此类情况是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下级政府可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 (2)审计独立性较差。近年来,国家原有审计体制的缺陷和短板不断显露出来。比如,披露审计结果和发布审计报告时,会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限制,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并不能顾及到所有层面,监管存在空白与盲点。此外,由于改革的非持续性,使得审计工作的重点不突出、不稳定、不明确,使得审计难度不断加大。更重要的是,当对审计任务进行安排和落实相关审计决策时,一些与审计人员直接利益相关的事情就会受到国家审计单位之外的行政意志和主观因素等的制约和干预。这势必会导致国家审计在独立性方面显得欠缺,监督和“免疫功能”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瓶颈成因 (1)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无法达到既定的深度和广度,这与国家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的宏观经济管理观念淡薄是有直接关联的。在国家审计实践中,除了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可靠性、合理性外,还要确认其是否通过了有关法律程序。倘若在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被审计项目就无法借助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加以实施。但由于我国国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缺位,审计手段滞后等原因,使得国家审计人员只能在会计,法律、计算机等单一方面发挥作用,能够同时进行专业操作和实践的技术人员十分稀少。这样,不但国家审计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还可能因此而无法对重复投资、盲目投资、单纯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宏观经济无法得到规范和修正。 (2)我国国家审计体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在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而这与其存在的“先天不足”有直接关联。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国家审计工作都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维持和平衡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国家审计单位对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加以严格监督。而事实是,我国国家审计单位都设置在政府内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内部审计组织(这是一种具有有限独立性的设置,而非完全独立),在很大程度上客观上消除了国家审计单位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发挥,限制了其监督、保障职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