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的缺失与重构

作 者:
高林 

作者简介:
高林,南阳理工学院

原文出处:
劳动保障世界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的建设要求与意义

      对基层审计机构来说,公信力指的是地方政府、审计服务对象与社会公众对其产生的信任度。只有审计机构被当地政府信任与依赖,才会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说服力。

      (一)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的建设要求

      (1)客观公正的审计实践

      对基层审计机构产生的信任一般是建立在对审计行为的观察与评价之上的。为保证审计行为客观和公正,基层审计机构的相关审计环节要全面遵循正确的审计思想指导,将依法审计和服务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防止由于错误的思想指导使审计行为产生偏差。

      (2)清廉的审计队伍

      为提升基层审计机构的公信力,需要注重反腐倡廉队伍的打造。比如,在打击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的同时,对审计工作中特有的源自思想行为上的偏差重点关注。思想上的松懈会致使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纠错能力弱的基层审计人员无法在审计中严格要求自己,降低自身的公信力。

      (3)成熟的审计结论

      是否连续产生多个成熟、正确可行的审计结论,为当地政府决策贡献有效的参考证据,是衡量是否赢得社会信任、提升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连续产生审计成果,就需要客观确定审计重点,依据本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和政府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对审计工作进行规划。同时,将没有引起政府关注,但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纳入到审计工作中,甚至将其看做审计的重点。

      (二)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建设的意义

      (1)对基层审计机构来说,公信力的提升是实现其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条件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组织,缺少诚信或者缺失公信力,都会产生消极和负面的效果。当公信力下降时,就不会得到社会公众认可与采纳,审计需要也会不断萎缩,导致大量从业者的流失。可见,要实现基层审计机构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强化公信力建设。此外,基层审计机构的公信力对其从业队伍建设与凝聚力的打造,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良好的公信力构建,能提升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满足度,也能形成厚重的归属感,这对基层审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信力能够彰显其履行经济鉴证的职能

      基层审计主要职能是“经济鉴证”,相关审计人员要作为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第三者,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与验证,借此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独立第三者”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如果注册会计师缺少必要的职业信誉,就会做出有悖于常理的审计结论,这会严重影响到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的维持和提升。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取得了公众的信任,经济鉴证评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采纳,审计服务目标才可以实现。

      二、我国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缺失问题分析

      (一)政府角色地位影响了基层审计的公信力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审计结论需要在和审计对象的“讨价还价”中完成,审计结论和法规规定相比就显著降低了。在基层审计中,由于政府的角色和地位,也会使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比如,审计对象在政府的“保护”下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产生侥幸心理与攀比心理,使得审计执法过程或多或少地与公正、公平、公开的要求相悖,降低了基层审计机构的公信力。再如,一些地方领导对基层审计工作存在顾虑,过于关注自己的政绩;一些地方领导对审计工作采取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设置各种阻力,导致基层审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二)基层审计机构依附于地方政府削弱了公信力

      我国基层审计工作采取的是地方政府领导与上级部门的“双重领导”范式,基层审计机构在行政体制上依赖地方政府,在人员组织、资源配置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而实际上,对任何层面上的审计工作来说,为了及时反映问题,需要在考虑地方利益与地方政府的意愿时,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加以对待。但是,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组成部门,在面对敏感问题时,通常会要求审计机构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技术处理”。甚至在一些地方政府中,相关领导会对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进行干预,对那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求审计机构要删除掉,敏感信息不能出现在审计报告中。这样,基层审计机构也就会有选择对“隐瞒”部分严重的侵犯、损害国家利益的问题,这势必会降低其社会公信力。

      (三)整改难削弱了基层审计的公信力

      近年来,基层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并不理想,社会公信力的提升较为缓慢,在一些地区,公信力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是部分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与财务人员未能对审计实践形成正确认识。加之其财经法制意识缺乏,难以自觉执行相关审计决定,在实际工作中拈轻怕重、畏首畏尾,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或者是审计对象的利益)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审计行为极不认真,即便出现了极为明显的问题,也未能整改到位。比如,一些问题的整改工作十分繁琐、涉及到很多机构和部门,彼此之间的协调十分困难;此外,因为资金难以收回和队伍素质的原因,整改的进程十分漫长,对审计结果和整改效果的跟踪也相对困难。这样,基层审计机构公信力打折扣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自由裁量权滥用稀释了审计公信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