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儒家是东亚地区所有思想学派中最重视教育的主流学派。17世纪德川日本(1603-1868)古学派大师伊藤仁斋(1627-1705)曾尊称《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①《论语》是先秦孔门师生心灵对话的真实记录。《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孔子揭示了一个以迈向心灵的悦乐为目标的儒家教育哲学的愿景,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③荀子书第一篇即为《劝学》。④“学”之一字在《论语》中共出现64次,明儒刘宗周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⑤确属真知灼见。自孔子以降,2600多年来东亚各地伟大的儒者,同时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通过教育事业,尤其是民间的书院讲学,而具体落实儒学作为劳思光先生(1927-2012)所谓“引导的哲学”("orientative philosophy"或"philosophy as proposal")⑥的特质。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教育哲学的重要面向,并申论其对21世纪教育的新启示。本文以孟子、朱熹、王阳明以及若干日韩儒家学者的论述为中心,并以中、日、韩的儒家书院学规为实例,讨论儒家教育哲学的实践,扣紧下列问题展开分析: 1.什么是教育? 2.教育如何可能? 3.儒家教育理念如何在教学场域落实?具体教学方法如何? 4.东亚儒家教育哲学对21世纪教育有何新启示? 二、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定义、内容与方法,常常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当代西方教育学界,“教育”一词极具“争议性”(contestability),主要是由于加诸“教育”之上的社会所建构的价值与脉络互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的定义混淆所致。⑦“教育”的定义虽然言人人殊,但是,最好的教育必然建立在某些理性上有其一致性的教育观之上,而且并不是所有有关“教育”的定义,皆具有同等的价值。⑧对于东亚儒家教育家来说,所谓“教育”有其恒常不变的内容与目标,就是致力于“自我”的转化与提升。 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之教育宗旨,使教育从西周王官之学走向春秋时代平民之学。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在孟子教育思想中,“教育”是一种内省的自得之学。孟子的教育思想侧重向内深思,而不是向外追求。孔孟思想中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唤醒受教育者的“自我”的主体性,而孟子的论述尤为深入。 首先,孟子心目中的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孟子的教育哲学聚焦于“自我的觉醒”,⑨这项“整体性的”教育宗旨建立在三个重要命题之上:第一,生命有其“整体性”;第二,“个人”、“社会”、“宇宙”之间的连续性;第三,“自我完成”必须在多层次之间连续进行。更进一步分析,孟子思想中的“自我”发展的“连续性”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发展的连续性”,也就是从个人、社会到宇宙,是一个连续开展的生命历程。因此,孟子认为“自我”体现了既内在又超越的特质。当一个人愈了解“自我”就愈能了解宇宙中深刻的道理。孟子思想中的“自我”的“连续性”的第二种意义是“结构的连续性”。孟子认为个人、社会和宇宙之间,具有彼此渗透、交互作用的关系。一个人“知心”就能“知性”,“知性”以后就能“知天”。正如《孟子·离娄》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⑩“诚”是沟通“人道”与“天道”的力量。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自我”主体性的觉醒。孟子引用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朱熹注曰:“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11)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性具有仁义等价值判断的能力,仁义等价值理念是内在的,而“教育”则是一种“唤醒”(孟子所谓“觉”)主体性的过程,孟子认为每个人内在的道德感皆与生俱来。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孟子·尽心上》)(12)所以孟子强调人必须养“浩然之气”,以长养其本有的“良心”。人的外表是天生的,但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能将其内在的心性修养,经由外在的言行举止显现出来,使精神修养获得具体化,这就是孟子所谓的“践行”。(13) 孟子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之唤醒,也就是以“觉”为核心工作教育哲学,成为传统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2000年来中国的儒家教育传统在东亚地区蔚为主流。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14)孟子又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娄上》)(15)孟子也强调教育是善政之核心工作,教育的边际效用就是政治的清明。 儒家教学内容的特色是以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为主。孟子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入乎其内”,而不是“出乎其外”的教育方式。儒家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人格的培养,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益,教学目标特重人格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更深入来看,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唤醒学习者的心灵的觉醒,因为“自我”觉醒后才能与“他者”互动,先完成“内圣”而后才能展开“外王”的事业。儒家基本上都主张“外在领域”是“内在领域”的延伸与扩大,但现代人可能质疑:“自我”的觉醒及其与“世界”互动之间会存在一个问题:内在领域的运作逻辑,事实上并不等同于外在领域的运作逻辑。内在领域与外在领域是不同质的,是不可互相化约的,是不等同的。因为在道德领域的范畴中,道德可由人的自由意志所控制,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16)但在政治领域的运作逻辑,则是以权力的争夺为目标,常常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所能完全控制。在儒家看来,这项质疑可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儒家都主张:道德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是道德的延伸,从内在领域到外在领域是一个层层推展(如孟子所谓的“扩充”)的同心圆展开之过程。但从历史的实际历程来看,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确有其困难,因为在帝制中国集权体制之下,知识分子能“得君行道”者少,多数儒者仅能走“化民行道”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