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的教育哲学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毕世响(1961- ),男,江苏沛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教育学原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德育学,教育学。福州 350117

原文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阳明心学可从“四句教”来理解。阳明心学体认的人,是本原的人和路上的人,圣人是本原上的人,常人是路上的人,这是阳明心学所分别的两路人。圣人在本体上用心,常人在日用上用心,常人在半路上行事,也就是在半截子上行事。在根本上,圣人和常人本来都是本原的人,常人或者因为私欲的遮蔽,或者因为心性的愚钝,或者因为累世的根性,不能窥视到人的本原。所以,教育就是要教人触动到人的本原,知道人本来是明亮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2-0035-08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6.02.007

       阳明先生在贵州悟道,隆起了阳明心学,它是对人类有触动的中国本原哲学,也是人类的勇猛精进哲学,它尤其推动了东南亚国家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中国社会当下的发展,应该取阳明心学的心法,把中国社会推向现代化。相应的,中国教育中的人,要像阳明心学那样,在本原上体认人,因为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在半路上说话的。阳明先生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117诗意般地阐述了其心学,本文试图对四句教说几句浅薄的话。先尝试用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理解心的本体既善能知且明: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心的本体像十五的月亮,是圆满明亮的。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心的本体的动,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月亮一动就有阴晴圆缺,缺月要么是被云彩遮蔽,要么是没有反射出太阳的光。

       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既要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道理,也能够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知道天气与日期。这是心的本体的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乌云退去,或者太阳光照射过来,就显露出月亮圆满明亮的本来。这是心的本体的恢复。

       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 体与用

       阳明心学是从两个立场上说话的,第一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第二是体与用,即心之体与心之用。我们理解阳明心学,也得在这个立场上说话。阳明先生本人已经达到了“天”的境界,在他之后的500年,似乎还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这些后人只能在“人”的境地说话。这样,我们与阳明先生说话,就是“人”对“天”的猜测与景仰,人站在人的土地上,神入天的神圣。但是,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因为我们和阳明先生一样,大家的本原都是“天”。阳明先生是圣人,我们也是圣人,阳明先生自己就说“满街人都是圣人”。[1]116

       先说“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思。“天”是万物的本体,这个“天”,类似于西方哲学说的“存在”,关于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用“哲学”的基本含义印证:哲学这个希腊字的拉丁文是philosophia,至于原来“爱智慧的”那个形容词与后来所说的“哲学的”不是一个意思。“爱智慧的”中的“爱”是指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的意思。“智慧”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又译“是”,“是”在希腊文中是及物动词“聚集”“集合”的意思,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也就是说,“一”(整体)统一着一切的东西,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在存在中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各斯”的意思。如果借用一句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智慧”有点类似“万物一体”。所以“爱智慧”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就是指人对万物(一切存在者)合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我以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爱智慧”约略类似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取其万物之意,而不是指意志之天,道德之天。①“爱智慧的”中的“爱”就是把人与万物协和起来、合一起来的意思。[2]116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把存在中的所有存在物集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本身是完善的。或者说,“存在”形成的这个“一”的性质是“善”,这个“善”不是伦理意义上的“好”或者“善良”,而是这个“一”本身的平和中正。这个“一”就是本体,它本身是如如不动的,万物都是由本体的动产生的。

       人只是所有存在物中的一个存在物罢了,因为我们是人,我们的一切说话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所以,我们把人单单从存在中拎出来说话。而人的本原仍然是存在,是那个“一”,或者说是天,人的本原和其他一切存在物的本原都是同一个本原,都是存在,是那个“一”,是那个“天”。

       再说体与用的意思。体是本原,本原如如不动,用是体之动,体一动起来就生万物。体的动,有正反两个方向,或者善,或者恶,显现为善恶两极的现象世界。我们用感觉器官看到的正是这个善恶两极的现象世界。我们必须用哲学的眼睛,才能看到如如不动的本原世界,或者说,才能还原本原世界,这个本原世界是无善无恶的一元世界。

       既然万物都是体之动而生,那么,万物也就是任何一个事物,或者说,任何一个存在物,也同样承受着体用关系,即一个事物本身相对于它自身的作用,也是一个本原下的体与用的世界。如水,水不动时是那么贞定纯正,那就是水之本体的性质,江水,河水,湖泊水,池塘水……在本原上都是一个:水,或者说水之本体。并没有两个水,淹死人的水与人吃的水是同一个水,不存在“这个水是淹死人的水”“这个水是人吃的水”。水一旦动起来既可以任由它狂放淹没良田,也可以因势利导灌溉农田。水能载舟,亦可覆舟。虽然人没有完全操纵水的能力,人就是要控制水的“狂放淹没良田”,把水引导到“灌溉农田”,识得水性使水“载舟”,不识水性水就要“覆舟”。人心和人心的动也正是这样的道理。

       那么,水淹没庄稼到底是怪水还是怪人?你看到什么邪恶的阿物儿是怪眼睛(能够看)还是怪你(要看)?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这句话有两个思想,一是指心的本体,二是指心。

       1.心的本体:中正状态即“至善”

       本原是本体,而本原或者本体之动所生之万物,相对自身的作用,也是本体。本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且本体不动。按照这个逻辑,心的本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也就是“一”,所以,心的本体是“一”即“纯一”。这个“一”意味着圆融无碍。没有分别,没有二元,如如不动。纯一没有区别、没有二元,谓之“善”。所以,这个“善”,是一个理,就是天理,也就是心的本体所依循的理,这个“善”不是伦理意义上的“善”或者“好、对”。因为心的本体没有自己的偏私,它本身是无善无恶,也就是无偏无废,是一个中正状态或者境界,这样的境界叫作“至善”,恰恰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至善者,心之本体。”[1]97无善无恶的心本体是纯一,我们以“至善”名之,作为本原它不动,没有分别。本体一旦动起来就生万物,有善恶分别。每个人心的本体都是一样的,和圣人没有二致,因为“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1]5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