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公平与效率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黄晓婷,女,博士,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关可心,女,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助理;熊光辉,男,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职员;陈虎,男,北京大学教务部基地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卢晓东,男,博士,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务部副部长,三级研究员。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教育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以K大学2005-2009年连续5年的学生数据为例,从中学毕业生在大学的后续发展角度对超级中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大学5年在全国2082所生源中学中可以标识出84所超级中学,超级中学平均占有本省K大录取计划的14.4%,是省内平均占比的9.4倍,其中占比最低的为省平均的4倍,最高竟达22.8倍。5年间超级中学占K大录取人数比例逐步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43.8%。一方面,在高考和自主招生两大录取机制下,K大录取名额向超级中学集中的情况持续加剧,各省中学间的均衡逐渐被破坏。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中,农村户籍比例远低于一般中学。另一方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性别、户籍类型和录取类型相同的学生中,超级中学毕业生的学业表现与一般中学相比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超级中学确实在应试以外的学习能力培养方面不够超级,其教育本身并未给其学生增添更多潜质。一流大学入学机会过度集中在超级中学,在损害各省高中发展生态均衡同时,也未能提高大学人才选拔效率。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6)5-0032-06

       一、对“超级中学”现象的争论

       每年高考后,各地区创造出高考“神话”的“超级中学”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界许多专家都曾对超级中学现象提出过尖锐批评[1][2]。学者的担忧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超级中学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利于教育公平。有研究认为,地方领导、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注重升学率和“北清率”(即北大、清华录取率)的政绩观导致了高中(甚至初中)阶段优质师资、优质生源跨地区向超级中学倾斜,进而造成了地区高中发展的马太效应,超级中学越来越强,一般高中则在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位置[3]。冯帮等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超级中学学生中城市户籍比例比一般高中更高,因此超级中学对城乡教育公平也有负面影响[4]。

       第二,有研究者认为,超级中学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有些更形成严苛的“遵守纪律与惩罚”相结合的持续“训练”(training)体系,因而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自由发展[5][6]。部分超级中学为市场化目标全力比拼升学率、“北清率”,高调宣传“高考状元”等行为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应试技巧,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超级中学为高校输送的学生未必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由于超级中学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因而受到家长和市场的欢迎;同时,超级中学对地区经济和声誉有所拉动,因而一般会得到地区领导的支持,但在现实中非常成功的超级中学却一直被教育专家基于教育基本原理和公平原则追问,超级中学的校长们和学者之间因此有激烈的争论。对于以上争论,基于学生大学入学后学业表现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以予以正面回答,但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K大学(以下简称K大)是国际国内公认的一流大学,各项排行榜均领先。本文尝试用K大2005-2009年5届学生数据,探究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公平方面。超级中学对其所在区域教育均衡有怎样的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探查各省是否存在招生名额集中在少数几所超级中学的情况;其次,对超级中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垄断了重点高校的招生名额进行分析。此外,我们还比较了K大来自超级中学与一般高中学生中农村户籍的比例,探讨超级中学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其二,效率方面。超级中学对重点大学人才选拔的效率有何种影响?超级中学是否仅仅培养出适应高考的“考试机器”,还是能够培养出更适应大学学习的学生?我们通过对超级中学与一般中学学生在K大第一年的学业表现进行比较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对高中教育质量在高考成绩之外另外一个角度的深入评价。

       二、研究方法

       (一)超级中学的操作性定义

       超级中学迄今尚没有明确定义,现有研究主要突出了超级中学可能具有的四方面特征:位于省会或大城市、学生规模大、垄断当地一流生源和教师、毕业生垄断一流大学在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计划,或者说“北清率”高[7][8],其中后两者是超级中学的必要条件。由于垄断当地一流生源和教师这一特征难以量化,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将毕业生是否垄断一流大学在该省的录取计划作为判断一所高中是否为超级中学的核心量化指标。具体来说,我们将K大录取人数占比超出所在省平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的中学定义为该省的超级中学[9]。K大教育质量较高,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学费较低,因而K大招生计划在各中学之间的分配也意味着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中学之间的分配,分配的均衡与公平程度相关。

       (二)数据与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K大2005-2009年的招生数据,对31个生源省份(包括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简称“省”)逐一进行了分析。由于单一年度的招生情况可能有较大波动,我们使用了5年的大数据来获得比较稳定的结果。5年中,K大从31个省的2082所中学录取学生12465名,平均每年2493名(去掉留学生、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这四类学生录取与省份无关,入学后学业表现不具备公平的可比性)。按照本文对超级中学的操作性定义,全国共有84所中学可以被标记为超级中学,平均每省不到3所,其中有9个省仅有1所超级中学,有两个省多达6所。

       我们从三个层次分析了K大录取名额省内分配的均衡情况。第一,我们通过对比K大学生中来自超级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学生比例了解各省以及全国整体情况。第二,我们计算各省分别有多少比例的K大招生名额被超级中学毕业生占据,了解不同省份间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们还对比了各省超级中学的数量。其中,越多录取名额集中在越少超级中学的省份,其生源的集中度越高,这意味着省内高中的校际均衡越差,公平程度越低。第三,我们分析了各超级中学之间占有名额比例是否存在一定差异,并试图了解那些超级中学是否集中在某些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此外,我们通过对比K大来自超级中学和一般中学学生中农村户籍生源的比例探究超级中学对教育城乡公平的影响。

       为对比超级中学与一般中学学生在适应大学学习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首先比较了两类中学学生入学第一年的GPA。选取学生第一年GPA作为学业水平指标,原因在于这一成绩尚未受到大学教育过多影响,且比单一高考成绩更能很好衡量高中生源优异程度。为使所有学生的GPA可比,分析中我们将学生的GPA按院系和入学年份进行了标准化(μ=3.0,SD=0.5),标准化后的GPA代表该学生在本院系该届所有学生的相对排名。除平均GPA外,我们还对比了两类学校学生中GPA排名进入前15%和最后15%比例的差异,以期了解超级中学是否更高效地为K大输送了优秀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