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式词源统计法与共享创新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覃俊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共享创新法和词源统计法是亲属语言(方言)谱系分类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基于对语言接触的调查研究,核心词比语音、语法特征更为稳定,不易在语言或方言间扩散。因此,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100核心同源词比例的严式词源统计法更适合亲属语言(方言)的谱系分类。核心同源词的确定依赖于语言(方言)间严格的语音对应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核心一致对应词集。共享创新法如果能够排除借用和语言类型上的平行变化,仍然是谱系分类的一种重要方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字号:

      语源关系的判定与亲属语言(方言)的谱系分类都是历史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语源关系的判定主要涉及的是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确定。谱系分类则通过语言(方言)谱系树的构建反映亲属语言(方言)的分化过程,以及亲缘关系的远近。本文主要集中讨论和分析语言(方言)谱系分类的方法。

      亲属语言(方言)谱系分类通常以谱系树的方式呈现。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于1862年提出了语言演变的谱系树模型,并绘制了印欧语的谱系树。在为亲属语言(方言)进行谱系分类并构建谱系树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选择哪些语言信息作为谱系分类的标准,以及如何对所选择的语言信息进行处理。目前学者们选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共享创新法和词源统计法。此外,李子鹤提出可以通过计算亲属语言(方言)间“同音关系差异率”来构建谱系树,即同音关系差异法,比较的对象是满足完全对应和普遍对应的基本语素在不同方言中的同音关系有何差异,其背后的原理是从共时的同音关系看出各个方言不同的历史发展。①从这一方法在纳西语方言中的实际运用来看,得到的结果与共享创新法和词源统计法基本一致。这种方法还没有在更多的亲属语言(方言)中展开检验,因此我们在这里不作更多讨论。本文主要对共享创新法和词源统计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谱系分类标准——核心词中同源词的比例,以及确定核心同源词的方法。

      一、共享创新法

      共享创新法(shared innovation)主要利用亲属语言(方言)中结构上“独特的共享创新”进行谱系分类和谱系树的构建,这是历史语言学中普遍接受的分类标准。②共享创新指的是原始语(原始方言)中的某些语言特征在一组后代语言中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比如汉语西南官话的重庆话和成都话入声归入阳平,就是共同创新。历史语言学将共享创新作为谱系分类的标准基于如下假设:一个语言会随着时间发展变化,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后代语言;这些语言还会进一步发展分化为各自的后代语言。共享创新的出现是由于这一创新变化发生在原始语的某一个后代语中,这个后代语最终分化为多个语言,这些语言都会继承之前发生的创新变化。亲属语言(方言)谱系分类的目的就是确定哪些后代语言在发生学上的关系更近,即这些后代语言属于同一个分支,拥有一个共同的祖语。因此,可以通过共享创新来判断哪些亲属语言(方言)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共同的直接祖先,在那个祖先从更上一层的原始语分化出来时,此类创新已经发生。在选择共享创新时,语音共享创新最常用,包括音类分合关系的变化和音值的变化,其次是词法创新和句法创新。汪锋③和汪锋、王士元④提出语义创新也可作为亲属语言(方言)谱系分类的标准,并分别应用于汉语方言和白语方言的谱系分类。

      将共享创新作为亲属语言(方言)谱系分类的标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只有“共享创新”才能作为衡量语言(方言)亲缘关系远近的标准,共同存古应该排除。这一点在为亲属语言(方言)进行谱系分类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组亲属语言或方言,只有拥有“共享创新”,才能说明它们在与其他亲属语言或方言分化后,仍拥有一个共同的祖语,或者说经历过一个共同的发展阶段。而共同存古只是后代语言从原始语继承下来且没有发生变化的语言特征,并不反映这些语言在原始语分化后经历了共同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说明共享创新和共同存古的区别,我们假设有A、B、C、D四个亲属语言,已知这四个语言的谱系分类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分化时,分化为两支,其中A-B这一支与原始语相比有一项创新X,C-D这一支与原始语相比有一项创新Y,另外还一项特征Z没有发生变化。第二次分化时,A-B和C-D这两支又分别分化为两个语言,由于语言中的许多变化是不可逆的,因此A和B会共享它们分化之前的创新X,C和D则共享创新Y。至于从原始语继承而来的特征Z,则有可能在A、B、C、D四个语言中分别保留下来,也可能会有个别语言丢失这项特征。假设特征Z只保留在B和D中,那么B和D就有一项特征是共同存古。在不清楚语言实际分化历史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将保留特征Z做为谱系分类的依据,就会以共同存古为理由将B、D分为一类,与实际的情况相悖。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以共享创新分类,就能够根据创新特征X将A、B划为一支,再依创新特征Y将C、D划为另一支。

      然而,在很多亲属语言(方言)的谱系分类中,并没有对创新和存古进行区分,例如汉语方言的分区。关于方言分区的目的,朱德熙先生曾指出:“方言分区问题包含空间和时间的因素在内。所谓空间因素指的是方言的地理分布,所谓时间因素指的是方言的历史沿革,即方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方言区实质上就是方言亲缘关系在地理上的分布。因此划分方言区的时候应该选择能够反映亲缘关系的语言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划分方言区是给现代方言分类,可是分出来的类要能反映亲缘关系的远近。因此这种研究实质上属于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的范畴。”⑤可见,汉语方言分区实际上就是汉语方言的谱系分类。但目前常见的汉语方言分区都同时运用了创新和存古标准。确定吴语的标准是系统保留全浊声母,确定官话的标准是全浊声母清化后平声送气上去入不送气,前者是存古,后者是创新。虽然就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来看,“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分裂取决于不再共享北方的创新”,将“有共享创新的北方方言划分出去,也就意味着……一支不共享创新的南方方言分裂了出来”⑥,但事实上只有“独特的共享创新”才能说明一组语言(方言)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共同的祖先,否则的话,这组方言分化后极有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不共享同一个祖语。汉语南方方言不再共享北方方言的创新,只能表明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发生了分裂,但无法确定分裂出去的南方方言是一支还是多支。例如,闽语有部分匣母归群、部分章组归见组、部分支韵同歌等少量上古汉语的特征,⑦说明闽语与其他汉语方言的分化是在上古汉语时期,但是仅凭这些特征无法证明曾经存在一个原始闽语,后又分化为现在的闽东、闽南、闽北等方言。闽东、闽南、闽北也可能本来就是独立的方言。原始闽语的存在只能通过现代闽语诸方言中“独特的共享创新”证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