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的知识管理:另一种角色期待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忠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江作苏,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新闻记者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角思考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角色,探讨了新闻媒体从事知识管理的可能性路径,并将《纽约时报》近年的改革理念和实践置于知识管理理念下加以考察,具体分析了《纽约时报》如何立足于未来语义网发展前景的知识管理方式。本文最后部分提出,新闻媒体未来的知识管理角色应该注意到网络用户知识生产实践,承担起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者的角色。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3

       作为信息的新闻业和作为文化的新闻业是传统意义上两种理解新闻业社会角色的视角。詹姆斯·凯瑞认为,“学术上的事往往起点决定终点,对传播的基本立足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分析路径”。①本文试图沿着21世纪初期美国学者斯蒂芬·奎因提出的新闻业知识管理思想出发,继续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思考网络时代新闻业的角色问题。在这一视角下,新闻媒体不仅仅是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还是知识管理者;既是新闻媒体组织知识的管理者,也是社会文化知识的管理者。本文将《纽约时报》近年的创新实践置于知识管理理念下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给予新闻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以新的思考。

       一、知识管理理念下的新闻媒体

       传统观念把新闻视为及时性信息,故而,新闻媒体一直被视为信息生产机构,而非知识生产和管理机构。这种认知既与历史赋予新闻机构的功能定位有关,也与社会对信息与知识划界的主流认知有关。1988年,知名组织理论家罗素·艾可夫勾勒了一个金字塔。金字塔的最下端是数据,往上依次为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英文缩写为“DIK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②这一“数据—信息—知识”的区分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分类方式。“数据是脱离情境的观察和事实,因此不具有直接的意义。将数据置于某种有意义的情境中产生了信息,通常表现为一条消息的形式。知识则是我们相信的东西,基于富有意义并条理化的累积的信息(消息),通过经验、交流或推理得出的价值”。③按照这种知识观,新闻作为采集和发布信息的组织,并未构成传统意义上生产知识的机构,故而知识生产不被认为是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而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专业知识人士和组织的职责。然而,恰恰是这种新闻的“信息观”深深嵌入新闻媒体的认知中固化成意识形态。新闻媒体日复一日生产作为“易碎品”的新闻信息,新闻作为一种具有“保鲜日期”的商品被出版和销售,从而变成“历史初稿”,成为其他学科生产知识的材料,新闻一旦出版,在新闻媒体看来就失去了继续利用的价值。这种知识的层级论深深影响了新闻媒体的角色认知和功能定位。

       这种角色认知和功能定位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显然对新闻媒体的发展有着诸多限制。网络使所有信息和知识生产者卷入同一个虚拟空间竞争读者,作为“易碎品”的新闻不再是新闻机构维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多样化内容的竞争成为新闻机构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另外,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包括新闻在内的所有数据、信息、知识共同汇入网络环境,如何对海量的知识加以管理并提升内容生产的竞争力,这种思考也推动着对新闻机构角色的反思。

       知识管理理念或许是一个探索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视角。从知识管理理念审视新闻媒体的角色,意味着将新闻媒体掌握的数据、信息或知识视为一种富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无形资产乃至网络空间中海量知识的价值就成为新闻媒体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斯蒂·奎因是较早从知识管理理念详细探讨数字新闻业时代新闻媒体变革问题的学者。他认为,“记者传统上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将数据变成信息,信息时代新闻业的某种重要角色将是把信息变成知识——使其对读者更有用——找到保存知识以备将来使用的方法”。④这一理念就是新闻媒体网络时代从事知识管理实践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探讨知识管理的学者多从知识观念出发,波兰尼提出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区分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中重要的知识观。显性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大脑中的实践和技艺知识,很难表达和传播。通俗而言就是,“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表达的”(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知识管理就意味着如何将新闻媒体生产的显性知识(报纸出版的各种内容以及新闻机构掌握的各种文件档案等)加以储存、提炼和使用;同时挖掘新闻从业者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价值,如采编和技术等部门人员个体实践性知识等。当然,这只是新闻媒体所面对的两种最为重要的知识管理目标,这样两种管理目标对应着Hansen等人1999年提出的知识管理的两种重要战略:人性化(personalization)和编码化(codification)。人性化策略站在人的角度,认为组织的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因此是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彼此交流。编码化策略认为,组织的大部分知识能够以计算机格式表达、编码和储存,以便于广泛共享。⑤

       其实,这两种知识管理策略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内部一直存在,只不过效率非常低,而且知识的利用率也很低。因为过去相关信息和数字技术的限制,知识管理行为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奎因认为,“依据成本和经济学,一份典型的报纸30%属于知识时代的组织,70%属于制造和传播的组织”。⑥

       随着知识本身在网络时代来临后发生变化,迫使新闻媒体需要转变内容生产的观念。在互联网知识的海洋中,新闻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易碎品”,相反,新闻与各类知识一起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流动和碰撞,消解了过去纸质媒体时代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知识在网络空间中的重新组合能产生新的意义和知识,新闻发布后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进入这一知识的网络,借助于技术,⑦随时能与其他知识一起结构成新的知识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新闻再也不只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生产知识的“历史初稿”,而是变成没有时间性的事实性知识,随时可以被新闻媒体再次利用,也被读者随时使用。如此一来,新闻媒体也就不再只是生产一次性商品——新闻——的组织,如何对这些新闻机构内部和网络空间流动的知识加以管理(分析、创新)并生产出新的内容,就成为未来新闻机构知识管理的重要实践。

相关文章: